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变相“鼓励”学生撒谎

(2016-12-20 06:50:42)
在老师最不能容忍的错误中,学生撒谎或许就是其中一条。
但,学生撒谎却是我们常常遇到的情况。比如,许多时候明明是贪睡起晚了迟到,却说是自己的自行车坏了,明明是不想上操,却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更有甚者,有学生连环撒谎,在事实面前还扯东拉西的企图自圆其说。撒谎并不是一种好习惯。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远离撒谎。但是,教师在纠正学生撒谎行为的时候,过于看重惩罚,或者是明知故问的做法却常常是在逼迫学生撒谎。
这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学生为什么撒谎开始说起。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许多时候撒谎是一种避重就轻的选择。这是因为,学生在撒谎之前,许多学生会在心里盘算诚信和谎言的代价,预设过别人的质疑,自信不可能轻而易举的被老师识破之后,才敢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来到老师的面前。也许,本来他并不想撒谎的,但是过去的生活经验告诉他,诚实的坦白了问题,会有老师的惩罚,会失去同伴的信任,会在众目睽睽之下驳了自己的面子等,代价会过于昂贵,让自己吃不消。于是,他们宁愿选择放弃让人坦然的真实,去虚构一种光面堂皇的说辞,去为自己去开脱。
这种情况下,撒谎无关做人的原则和道德,成一种趋利避害的选择。
所以,当老师发现学生问题,不注重证据,气急败坏的逼迫学生承认自己的预设的时候,容易引发学生的“防御性”心理会和教师扮演的侦探和审讯官角色进行对抗来应付教师的盘问和审查,变成变相鼓励学生“撒谎”。
不得不指出的是,这样经历给学生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强化撒谎的心理体验。当学生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这种体验就会涌上心头,再次撒谎的念头就会在生根发芽。
其实,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完全可以换种做法,与其不讲策略气急败坏的逼迫学生承认,还不如心平气和地描述事实,然后转换场景,淡化学生的撒谎体验。比如,学生迟到了,教师可以说:“快去上课了,你的自行车坏了,真是太遗憾了。我的自行车是好的,明天我们换着骑吧。”不管自行车是不是真的坏了,学生都会从这件事情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与鼓励:教师能理解我。我可以告诉他任何事情,包括我做得不对的事。我以后要小心一点。所以,发现学生有过错的时候去明知故问,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