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寻找近义词

种种迹象表明,彬和梅在男女生交往方面出了问题。先是有科任老师发现彬上课时常发愣,并且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后是我亲自逮住他和梅放学后在教室里卿卿我我。
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是有些预感的。都说郎才配女貌,这不,他们就是这样般配的一对儿。梅,面容娇好,气质清新,同学们私下里都说她是是我们班的班花。而彬的条件也毫不示弱,堪称完美,他在运动场上骏马般飘逸的身影,不仅总有女生为止尖叫欢呼,而且在学习上也是一等一的优秀。但没想到的是,他们都没能把持住自己,很快也陷入到了苟且的低俗中来。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找你们来吗?”我把彬和梅叫到办公室,抛下了这样一句无头无尾的话,开始了我们之间关系的对话。
“老师,我和梅没什么,只是……”
彬没有说完,或许是连他自己也觉得是在狡辩,于是话就没有了下文,只好看着我很尴尬的笑了一下。其实,我很想看看他们对自己的看法,而且不想给他们过早的贴上早恋的标签。
然而,此时的我正面无表情的注视着他。双目视线交锋之后,他立马底下了头。
我判断彬和梅是真的出了为题。
于是,我说,“我是理解你们的。你们之间很亲密的交往,虽然有偶然的成分,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青春期的荷尔蒙的作用下,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的结果。这是一种本能,每个人都有,许多动物也有。只是有人选择了理性对待,而还有的人选择了像你们一样的行为。其实,异性之间从喜欢到爱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换句话说,爱有深刻的内涵的。人不能像动物一样,在荷尔蒙的助推之下一下子就把异性之间的交往赤裸裸的变成求偶行为。而是应该从发现对方的美好开始,逐步承担自己的责任,享受如诗如画般的爱情,最终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所以,既然你们俩走到一起,准备开启这样一个历程。那么,你们就有必要先思考清楚什么是爱,怎样才能不辜负对方的爱……当然,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为了帮助你们更加清楚的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你们可以从以下两个问题入手:
1、找一找爱的近义词,并尝试着根据相近的关系排序。
2、描述一下你们现在相处的状态,并用例证的方式证明你们的关系。
布置完这两个问题之后,我要求他们独立思考,但是可以翻阅书籍、借助互联网等工具。
很快,彬和梅都交来了自己的答案。
彬是这么说的:
我觉得我和梅虽说在一起有一段时间了,但是这种行为还是盲目的、无意识的。经过杨老师的提醒,我才认真的审视我们之间的关系。通过翻阅资料,我发现爱至少包含喜欢、悦纳、牵挂、包容、付出、迷恋、懂等多种意思,而且爱的程度越深,爱发展的越成熟,难度越大,付出的也越多。而我和梅之间的关系,对照这个过程,还是非常幼稚的,至多只能说是在众多的同学关系中,从相互有好感发展到了相互吸引。我们错误的把陪对方聊聊天,帮对方在食堂打点饭,或者是送对方一个小礼物,当成了爱。客观的说,我们之间的关系是肤浅的,我不是爱上了梅,只是对她有点好感,有点喜欢……
而梅是这么说的:
都说女生是个感性动物,我想我的确是这样。在众多的男生中,我对彬高看一眼,的确是因为他是个体育天才。我承认,在体育场上他彪悍的身姿让我异常兴奋,他奔跑以及投篮的动作都非常酷,让我觉得自己都要融化了。他也挺会照顾人,不管是聊天还是散步,都是种美好的体验。和他在一起,让我有一种女王的感觉,时间都好像为我们静止了。我真的没有想到,我们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在别人眼里就这是相爱了的表现。杨老师安排之后,我查了字典,发现爱应该包容、理解、支持、关注、忍让…..这样说来,我觉得我并没有做好准备,因为要想真正的去包容或者是理解另外一个人,自身需要多么强大……
我让彬和梅当着我的面,读了各自的答案。彬似乎显得非常平静,但梅在听到彬读到“不是爱上了梅,只是对她有点好感,有点喜欢”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开始有些不够自然。
这一过程很快就结束了,但是气氛却非常沉闷。
我让他们说了说各自的感受,彬和梅都都没有为自己辩解。见他们这样,我明确的告诉他们,彼此有好感并不是爱,而只是爱的基础。在他们这个年龄,有这种表现是非常正常的,是他们了解异性的基础,也是学会爱的基础,需要倍加珍惜。我会为你们保密的。但我不得不告诉你们的是真正的爱是要有经济基础的。我不希望你们因为现在因为所谓的喜欢耽误了学习、成长,道将来侥幸的走到一起之后,经常为柴米油盐而争吵不已。而到了将来,生活基本稳定之后,如果你们仍然是相互欣赏、相互喜爱的对象,老师鼓励你们大胆的表白,主动的追求你们的幸福……
彬和梅的早恋事件,就这么平息了。
但他们是否真的就此渡过了这个雷区,我还是没底。和异性交往,是人生中一个宏大的主题,但是它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值得每个人不断地去尝试、去学习、去引导。
让我欣喜的是,通过此后暗地里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彬和梅的异性同学交往范围已经扩大,不再是固定的两点联系。看来,为爱寻找近义词,在帮助学生学会爱的过程中还是有作用的,它不仅帮助学生审视了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爱的高度、爱的神圣。
前一篇:谁是告密者?
后一篇:家长过于热心的背后必有隐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