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合适的班长人选评出来
(2016-05-19 10:52:39)在带班的过程中,如何选用班长的确是一件劳心费神的事情。站在班主任的角度看,最希望的就是把班上那个人缘最好、能力最强且一身正气的同学能够在这个岗位上,成为自己的左臂右膀。可是,现实情况往往是鱼和熊掌总是不能兼得,在班上能力强的同学往往人缘不好,人缘好的同学往往正能量不足……
怎样才能找到最合适人选来当班长呢?
在我看来,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一个班级最合适的班长人选一定班级发展最需要人,而并非一定是班级里在某个标准下的最优秀的人。对一个班级来说,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就会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而班长,就是来带领同学们完成这项任务的人。在理想的状态中,班长人选的个人素质就应该与班级发展需要相匹配。
因此,为了在一个班级里选出与班级发展最相适应的班长,需要依次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准确了解班级现状。班级不仅是班长工作的范围、根基地,也是班长扎根的土壤。所以,在考虑班长人选之前,必需通过观察、问卷(表)、谈话等形式,准确了解清楚班级的基本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准确了解班级现状不仅是班主任老师必需要做的工作,而且也应把结果适当的让班级的全体同学知晓。
当然,如果在准确把握班级现状的基础上,班主任能够引领学生为班级发展做好预期,甚至设定目标,这都能让老师以及班级里的全体同学更加清晰的理解班长岗位的定位。对班主任而言,这意味着对班级发展有更加清晰的理性的认识,可以结合自身经验预估班级发展的主要任务,可以对班长人选有合理的预期,而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能够很快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正视现实,在自己的心底里为将来的发展做好打算。
组织学生讨论班长职责。班长存在的价值,是通过其履行职责来体现的。但是,传统的不对班长职责明确界定的做法,在班级运转过程中发生矛盾的时候,很容易让班长和学生之间疏远。所以,在初步确定班长人选之前,就结合班级情况,通过班级议事的方式,组织学生根据班级发展任务公开讨论班干部(班长)职责,这样做好处是明显的。选择把班长职责提前公开,这在无形中就帮即将上任的班长树立了权威,让他更加清晰自己身上的工作范围,而在其他同学看来,哪些事归班长管,哪些事班长不管,班长还没选出来,全体同学就已经心知肚明,自然的形成监督的同时,也会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增强班级凝聚力。
组织学生梳理班长岗位的素质要求。不同的岗位,因为功能不一样,决定了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公开确定了班长岗位职责,就是细化了班长岗位的功能,为确定班长岗位的素质要求提供了条件。所以,通过讨论等方式,组织学生结合已经确定的班长岗位职责,梳理所需要的对应的班长素质,不尽为后续的选出合适的人选做准备,也让全班同学清楚什么样的人可以当班干部,对班级的主流价值观是一种引领。值得注意的是,班长岗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班长人选肯定需要具备多种素质。但在后续的按照素质考虑人选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在班级内无法找到完全匹配这些素质的人。所以,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在众多的班长素质要求中,按照重要程度选出最为核心的素质要求,为这些素质排一个序。
把班级里最合适的人评出来。有了班长岗位素质要求,接下来,就可以按照班长岗位的素质要求排序,考虑主要素质,兼顾次要素质,在班级里把班长人选评出来。为什么说是评呢?这是因为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需要强调按照班长岗位需要的素质要求来考虑问题,换句话说,选出来的人选,就意味着全体同学对他的某种素质的认可。每次带班的过程中,在这个环节我是在班级里组织评选“班级之最:活动,把班级里最具备这些班长素质的人选出来。比如,如果梳理出来的班长岗位最核心的素质是责任感,那么,则可以在注重事迹的前提下,通过评选班级最具责任感人物,把班长人选评出来。
当然,有的时候也会出现班长岗位需要核心素质有几好个,而班上又没有这么优秀的的一个人对应这么多的素质要求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设置副班长,组建班长团队,还是依照岗位素质要求为标准在班上通过评选办法,实现班长团队的个人素质对应班长岗位的核心素质要求。
后一篇:作业本里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