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着力点放到重构非正式群体上来
(2015-04-15 22:04:26)
标签:
非正式群体班级共同体班主任教育 |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描述了发展共同体的概念,“......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归纳成为一句话,所谓的共同体,其实就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群体。
站在班级层面来看,作为学校的基层组织结构,班级最应该注重生态的构建,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因为一个班级内部,学生的学习、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都差不多,也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在班主任的引领下,班级也有共同的发展举措。但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当下的许多班级离成为发展共同体都还比较远。
但是,如果微观任何一个班级,我们可以发现,在班级内部发展共同体一直都存在的,每一个班级其实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共同体。只是数量多少不同,发展的层次不一样。优秀班级的共同体更为明显一些,紧密一些,而一般的班级内部更为隐蔽一些,即便是看似一盘散沙的班级里,三三两两的学生构成的非正式群体也是存在的,而这些非正式群体其实就是发展共同体。只是我们可能在带班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这些现象。
因此,作为班主任,构建班级发展共同体,如果觉得以一个班级为单位,受制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构建一个大的发展共同体有难度的话,应该把着力点放到班级的这些非正式群体上来,对它们进行引导、规范、强化。
在自然状态下,班级内自生自灭的非正式群体是良莠不齐的,学生因为兴趣、地位等因素的作用聚集在一起,有可能是干正事,对发展有利,但是也有可能是形成小的团伙,私底下干坏事。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保护、鼓励积极型群体,引导中间群体,拆分、合并和消极群体。
非正式群体,往往是作为正式群体的补充而存在和发展起来的,能够较好的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对于那些有发展前途的积极的非正式群体,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一是在制度上帮扶,比如帮助它们建立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制度,互帮互学,逐步树立起勤奋、踏实、团结、进取的良好风气。二是要支持、引导它们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比如,组织科技、书法、美术、球类、棋艺类的问题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展示这些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且可以活跃班级生活,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三是可以利用在非正式群体里信息流通快的特点,抓住核心人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他们实施快速“输血”,
对于那些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利用其动摇不定的特点,抓住机会,进行引导教育,使之逐步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而对于那些以违纪干坏事为主要目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在摸清每个成员思想动态,摸清主要头目和成员的心理认知的基础上,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争取多种教育力量逐步分化、瓦解。
当然,任何一个非正式群体也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果每个班主任能够正确认识这些非正式群体,然后重构这些非正式群体,加以利用,那么这些非正式群体就是班级发展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民间组织。每个非正式群体发展好了,班级也就发展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