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为什么学不好?

(2013-06-16 20:22:31)
标签:

教育

板书

站起来

前列

黑板


在我们老师的眼中,班上的勇是学习态度一直非常认真的学生。

有人说,如果在班上选态度认真的同学颁奖,非勇莫属。“你看,他上课不仅认真听,还会仔细的做笔记,下课了,也不忘学习,不是在自己搞复习,就是在完成作业。又有谁能够像他这样认真的呢?”这像是表扬,可是,这话听的多了,就能听出一些另外的意思来,比如好像是在说勇的脑袋有问题,不太聪明等。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只要一个人头脑聪明,而且学习态度认真,他的学习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我很为勇鸣不平,总觉得“脑袋笨”是一顶打击人的帽子,如果我们都觉得勇的“脑袋笨”,那么这个帽子就有可能压垮一个人。更何况看着勇平时的表现,并不像是智力有问题的样子,而后来,我在一个资料中看到“人类智力中等者约占全部人口的80%,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的人都是少数”这样的结论,更让我对勇有了信心,觉得轻易的作出一个人脑袋笨这样的结论实在是有些草率。

但是,我却认为这是一个让人很纠结的问题。总觉得在没有找出确凿的证据之前,任何的辩解和反驳,只能让这个问题越描越黑,因此,我认为能做的,就是充分相信勇,然后悄悄地在课堂中,努力的观察勇的一举一动,去搜寻问题的症结以及化解的途径。

发现勇的问题,非常容易,但是要想解决,并不简单。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了一种无从下手的窘境,直到后来,我想到了把勇和另外一个大家公认的情况刚好相反的峰放在一起比较,以期使得这种差异更为明显,问题才得以打开思路。

记得有一次在上《关雎》课的时候,课前的演讲环节,正好轮到平同学,他为我们用PPT,分享了《关雎》的鉴赏。过程中,我注意到,勇在奋笔疾书——一如既往的认真。而峰似乎有些漫不经心,正在一边听,一边用左手揪自己右胳膊上的肉。

……很快,平的演讲结束了。

“今天的点评环节我们换个做法吧”,我说,“做个小实验......”

学生一听,来劲了!又怕又爱。“其实,我说的小实验很简单,就请三位同学上来,复述下车夫讲了什么。”我解释道。

于是,先请学生勇。他说:平上来先让大家朗读了诗歌原文,然后读一句白话翻译大家回忆并读一句原文。再就是重点字词的介绍,再后来是鉴赏。好,就这些了。

得再请学生,第二位,我本来想请峰,眼睛扫过去,发现他快速底下了头。这让我犹豫了一下,是不是先请他、再请峰,意图太明显了?班级同学都知道他们不是同一类型的孩子......于是,临时改了主意,请了另外一位学生,也是男生。学习非常用功,晚睡早起,一直在做题目,成绩前列。我想,他的用功与成绩好,或许可以和他做对比。

他上来复述说“平上来先让大家朗读了诗歌原文,然后读一句白话翻译大家回忆并读一句原文。”停顿下,“再就是重点字词的介绍”,“再后来是鉴赏”,思考下,“其中说到这是诗经第一首。”,正准备下,忽然了一句,“对,她还说了表现手法!”

“好,谢谢你!现在请第三位同学,你们想请谁”,不等学生回答,我直接说:“我想请峰!哈哈。我看他刚才在睡觉!”学生乐了,饶有趣味地等着峰,都想看他说什么,会不会歇菜!

峰站起来说:平上来先让大家朗读了诗歌原文,然后读一句白话翻译大家回忆并读一句原文。再就是重点字词的介绍,再后来是鉴赏,其中说到这是诗经第一首,非常重要。还说了表现手法。有兴寄,是先说他物引起所说的事物。还从音韵的角度说了艺术手法,之前面的字入韵。所以很有节奏感。

三位学生都复述好了,得请同学点评:你们感觉他们谁说的好一些呢?

学生说,差不多嘛!

差不多,那就吃还差一点儿!差别在哪里?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谁说的多,谁说的少,谁说的搞笑,谁说的认真......

后来我点评。我说我发现了峰学得好的秘密了。我一张口,学生们都很吃惊,表示不理解。于是,我又开始引导学生们分析起来。

大家回忆下看看,勇是讲了平演讲的流程,对吧?除了流程还有什么?

似乎没有了。

第二个学生呢?

似乎多说了一些。

嗯,很好,注意到了这些细微的区别,多哪里呢?

《诗经》第一首,表现手法。——学生很容易就拼盘完成了。

那么峰呢?他多在哪里?有过程吗?

有。
(学生开始说,我开始板书。)

学生:峰上来先让大家朗读了诗歌原文,然后读一句白话翻译让大家回忆并读一句原文。再就是重点字词的介绍,再后来是鉴赏,其中说到这是诗经的第一首,非常重要。还说道了兴寄,是先说他物引起所说的事物。还从音韵的角度说了艺术手法,之前面的字入韵,所以很有节奏感。

我把几个关键字板书到了黑板上。学生们说完的时候,黑板上留下了这样几个词:“非常重要”、“兴,是.....”、“音韵的角度”、“节奏感”。

什么意思呢?

"非常重要"——表示峰在听课的时候,虽然没有做笔记,但是心里有没有对老师讲的内容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显然,他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

这时,我看到学生勇,低头匆匆写着什么。我不管,对着板书,继续推进。

“兴,是......”——这是什么意思?

你看,第二位同学成绩很好,他提到了“表现手法”这个词语,但是,什么表现手法?能不能解释下呢?精确下呢?峰做到了。

你再看,什么叫“从音韵的角度”、“节奏感”呢?

我说,我现在开始觉得改变对峰的认识了!他确实很会学习!学得轻松考得好,不是偶然的,是和他的思维方式有关系的。大家看:“从音韵的角度”,这几个字说出来,表明峰听演讲的时候是在听角度,而不仅仅听内容。再回忆下,看看是不是这样?前面说“还说了表现手法”,然后对这一点解释下。而表现手法就是角度。再说“从音韵角度”,表明他知道这个演讲的推进结构是怎样的。他是在从角度听讲课的结构。在结构的基础上,判断重点还是非重点,再挂上具体的解释的......我估计很多同学不是的,你看最后一点“节奏感”,是前面同学都没提到的新角度。

可见峰听课,不是零散地抓知识点,而是在听整个结构!但是呢,他也自己进行判断重点的,而且还能抓住具体的点,可以捕捉到位的。也就是说,他的知识点,又具体,又有框架.....

而勇呢,恰好相反。他只知道要认真的学习,囫囵吞枣的听完了课,却没有重点和难点的区分,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