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2013-05-04 16:20:26)
标签:
教育博客四眼先生专业成长 |
截止到五月四日,我的博客已经有5岁零102天了。这是不短的时间,我粗略的按天算了一下,那是个让我自己也有些吃惊的数字,原来在不知不觉的坚持中,已经快2000天了。虽说网络是虚拟的,但这一路走来,那些年的那些人,那些事,都像用刀子一样刻在自己的内心里,让这个小小的博客,也变成了我最为宝贵的财富的一部分。
我忘不了的,第一件事就是当初开博的时候的那股冲动。我记得那个时候学校刚刚开通了网络,我自己也还没有电脑,但是作为青年教师,为了记录自己的反思成果,我还是很前卫的选择了很时髦的网络博客。我一直固执的觉得这条路是对的,应该坚持走下去,所以,当我周围有人对我这种看似出力不讨好的选择不理解,私下里给我起个外号,叫我“杨博客”的时候,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回过头来看,我那个时候的确是有些“疯”,但是,我很庆幸自己当初这种很冲动、很二的选择,有了这样一个开端,否则,我也不知道现在会不会养成现在这种每天都要写点东西的习惯。
我忘不了的,还有一群网友。这一路走来,要么是他们给我指明了方向,要么是我从他们汲取了正能量。总之,是他们的不离不弃的陪伴,让我的博客事业坚持的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
在这些人当中,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新浪的朱小小。在网络上遇见朱小小的时候,是我第一篇博客发出去的8个月之后,也正是我写博客处于倦怠期的那段日子,我们在QQ群里斗过嘴,然后我利用的小聪明套取了她的信息,属于不打不相识的那种,但是,我还是很成功的利用我的博客加深了我在她头脑中的影响,也争取到了相当多的推荐位,为我写博客走出倦怠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其次,我要感谢的是安徽铜陵的肖华老师。我和他,是因为相互羡慕而在网上相识的。肖老师是当地的名师,是有一些阅历的老同志,在他写博客之前,已经在当地的《铜陵日报》上发过多篇随笔。那个时候,他羡慕我的博客有很大的流量,而我羡慕他能够发很多篇文章。于是,我们在Q中相互交流,他向我介绍教育随笔的写法,而我也告诉他一些挣得流量的秘籍。我们就这样各取所需,相互学习。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相遇,是我博客走向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我不仅从此知道了有教育随笔这种文体,而且还让以前那种把工作总结等当做博文的幼稚做法从此绝迹。当然,我是属于的悟性较高那一类,在认识了肖老师不久,我在《北京教育》上发表了第一篇教育随笔《为手机管理,我曾钓鱼执法》。
接下来,我要感谢的是山东临沂的王维审老师。王老师虽然交流的不多,但是他的文章我几乎每篇必读。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王维审老师的博文,我惊讶不已,因为王老师的教育随笔如散文诗,不仅语言精美,而且他总是能从很小的事件中提炼出深刻的教育道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一次看过之后,我就暗暗的下定决心,要写出他那样的教育随笔来。于是,我有了第一次打印博友博文然后诵读的经历,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揣摩吸收王老师的成功的经验。但是,揣摩的越久,写的越多,我才发现,要想写好随笔,没有教育理念是不行的。没有理念,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发现不了故事,也讲不好一个故事。
于是,我又开始大量的阅读。这期间,我又在网上找到了江苏南通二甲中学的凌宗伟校长,我把他当做自己的一个读书的榜样,通过他的每一篇博文,揣摩他读什么书,然后模仿他怎么把自己读书理解结合具体事例写成文字。值得一提的是,我的这个选择又是很幸运的,在网上混熟之后,我才知道凌宗伟校长是2013年《中国教育报》推荐的十大读书人物。
我还要提到的是湖北仙桃的肖盛怀老师。肖老师是个很热心的人,在网上我称他为大哥。肖老师是通过博客主动找上我的。他不仅告诉我写教育叙事,应该舍弃我原有的文学色彩,应该只是忠实的记录教育事实,然后加上反思。而且他还功德无量的事情是他还把我拉进了多个班主任专业发展群,在那些群里面,我接触到了郑学志、钟杰、梁岗等知名班主任,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定召开网络会议,探讨问题,专业成长走进了快车道。
当然,现在在博客这条路上,我还会坚持走下去,也可以预计的是在将来的路上,我还会遇到更多对我有帮助的人。但是,不管是否见过面,不管是否在网上有过交流,作为我来说,我觉得我都应该记住这些人。因为,只有他们有意或者无意的帮助,我才坚持到了今天,我才会有今天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