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拷问学生诚信
(2013-04-11 12:59:57)
标签:
教育环境记忆诚信 |
日前,北京海特花园小学举行电子书包课堂应用展示。据悉,北京市将拨款300万元,于今年完成纸质教材电子化,并对试验校的校园网进行改造,形成校内无线网络全覆盖。
由此,一个基于平板电脑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已经强势搭建完成。首都儿童即将丢掉沉重的书包,享受现代化的技术成果给他们的学生生活带来的改变。笔者在为他们鼓与呼的同时,却为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对他们诚信的拷问感到担忧。
比如,提笔忘记字、词的情况是常有的。遇到这种情况,在传统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先确定这个汉字的读音,然后翻书或查字典,或是去请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交流、思考、判断,这些活动都将形成独特的心理体验,烙在他们成长的记忆里。但在基于平板电脑的网络化学习环境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情况就会有显然的不同。学生并不需要事先知道这个字读什么,或者词是什么意思,只需把上下文当做关键字放在搜索引擎里,就会得到多种可能的结果。这些结果,在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在考验学生的自控能力,是一抄了事,还是仔细的去探究,最终就会决定这种学习过程是不是在弄虚作假。
其实,这种情况是常见的。随着搜索引擎的智能化,许多以往不敢想象的问题的答案都可以通过搜索完成,比如遇到答不到的数学问题,甚至是直接请人代写作业等。
因此,基于平板电脑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对学生的诚信一个拷问。(杨绪兵)
前一篇:爱,不是教育的全部
后一篇:大观园里只能培养出贾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