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能否又“快”又“好”?
(2013-03-14 20:26:17)
标签:
教育契合点而是是我们教师 |
“接手班主任的第一天,我刚刚站在讲台上,正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一个迟到的男生砰的一声把门踢开了,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教室门口,一个脸上写满倔强的男孩走进教室,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就这么一路走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次班主任研训活动中,一位年轻的女班主任很平静的诉说了她了她的遭遇。“这简直是公开和我叫板,给我下马威啊,但是,正在犹豫要不要先制服他的时候,他已经走到位子上去了。而且,当时我正对着全班,其他的同学不能不管不顾,我还是忍了下去.....”
看着学生如此的嚣张和老师的忍气吞声,众人都觉得有点愤愤不平。于是,各路班主任纷纷站出来给出了建议:
“换成我,当场就办他,让他长点儿记性。”
“可以用“我向性”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啊。”
“我也会忍,但是我会在心里想“等着瞧吧,等我打入“敌人”内部,站稳脚跟,看我怎么收拾你..."”
“我会夸张地说,“啊,真是人老了啊,我还以为打雷了呢”,然后继续工作。”
“如果是我,就眼神秒杀,然后继续工作。”
但是,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很快发现,班主任在处理班级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的时候常常会有这样一个尴尬:能迅速处理、及时见效的做法许多时候都不是一些强制的手段,教育功能欠缺。而那些具备教育意义的做法都是缓慢的,都需要在教育的正能量直达学生的内心之后,等待学生慢慢的自我觉醒。
那么,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可以让班主任在遇到类似的突发性事件的时候确保自己的工作又“快”又“好”呢?
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这里的“好”,是可以有多重理解的,既可以是班主任老师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一种心理体验,也可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客观的描述班级教育管理的效果。班级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的两个主体,他们对班级管理的预期是不一样的。一方面是教师是希望通过管理、引导,实现班级的稳定、和谐、有序,而另一方面学生则是希望通过接受教师引导,参与管理,达到自我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好,应该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出的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应该是在始终关照学生的成长这一最为本质的东西的情况下的教师给出的引导办法。
我们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班主任。教师不能自私的站在个人的角度,简单把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当做衡量班级管理好坏的标准,而是应该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把那些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而且有较好的管理效果的教育管理行为,视为“好”。那些强制性的,甚至是暴力的手段,的确可以快速逼迫学生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是,这些手段无法让他们认同,征服他的内心,怎么能说“好”呢?
其次,班级管理不可能是“快”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教育应该是优雅的,应该是慢的,也应该是有反复的。所有的教育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应该是教育者应该通过努力,缩短自己与对方的心灵距离,尽可能贴得近一些,再近一些,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去启发、示范、引导学生的内心发生变化。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心思,走近学生,是我们教育管理能够直达学生内心唯一的途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根根据学生的想法和状态,走一步看一步,停一停,想一想,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甚至出现反复,都是有可能的,怎么可能“快”呢?
因此,班级管理,是不可能又“快”又“好”的。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打消这种想法,踏踏实实的站在学生成长的高位思考问题的本源,全面了解事实情况后做出最有利于孩子的决定,在学生有成长、学生能接受、工作顺利开展中巧妙地寻找契合点,小心谨慎的开展工作。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第二中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