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霈:读书应该是解决和生出疑问的双重过程
			
					(2013-01-06 14:22:15)		
		
						
		
			   
“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学生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依我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凡是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民族。”近日,在华师大校内的一次讲座上,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华师文学院院长的王先霈教授引用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的一番话来告诫大学生要智慧读书。
 
   
王先霈指出,古往今来,都有主张不读书之人。孔子的学生子路曾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结果被孔子批评并加以反驳。唐代的章碣在《焚书坑》中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王先霈以刘邦接受楚人陆贾的劝谏,要用知识和文化智利国家之例,阐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谈到读书方法,王先霈提出指与月的概念。他解释,小孩指着月亮时,关注的应该是月亮本身,而不是手指,手指是用来指月亮的,而不是月亮本身。因此,他教导学生要因指看月,从而悟到人生真谛。在读书学习中,方法重于结论,智慧高于知识。他鲜明指出,方法是我们读书过程中的点金石。
   
 
 “我们应该做到广义的,而非狭义的读书。”王先霈强调。在读书过程中,要着重于自己的领悟与体会,不断地去总结自问是否真的有所收获。而不是一味地教条化的去接受被普遍认同的东西。
 
   
在王先霈看来,读书是一个解决疑问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生出疑问的过程,在书中产生的疑问,可以去生活中找出很多实践的例子。学生们就应该主动的去读书,并且从中体会读书之乐。
 
   
王先霈最后寄语学子:“大学四年下来,一个人肚子里应该装下十本书,十本已经读烂的书。”							
		
						
		
        	
            
	        	
	            	
	                 喜欢
喜欢
	             
                                
                    0
                     赠金笔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