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该向杜郎口学什么?

(2011-04-16 14:12:51)
标签:

杜郎口

教育

四眼先生

学校教育

创新能力

10年,弹指一瞬间。

然而,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在10多年间,杜郎口凭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凭借自身持续不断的拼搏,从无人知晓的幕后,一举走到台前,成为基础教育行业内课程改革的先锋,广为人知。他所首创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更是当做了高效课堂的典范,备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但,抛却纷纷扰扰的炒作与盲目跟风,面对杜郎口,到底该怎样认识杜郎口,我们又该向杜郎口学些什么,似乎许多时候并不被许多人熟知。

对此,笔者有自己的思考。于是,便有了以下文字。

 

我们该怎样认识杜郎口?

 

课改10难,杜郎口名气早已在外。但该怎样看待杜郎口,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杜郎口中学为了穷地方穷学校的穷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作的教学改革探索值得肯定”,甚至说“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从本原上回答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老师之职责是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课堂模式、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等根本性的问题。”当然,也有人在不断的质疑,说“杜郎口实施的还是应试教育”。但是,什么样的认识就会觉得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态度就会决定什么样的行动。因此,当前过高或者的过低的认识杜郎口,都是不利的。过高的看待杜郎口,必将过分迷信杜郎口,将杜郎口信奉为标高,最终导致我们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从一个泥潭走进另一个泥潭。而过低的看待杜郎口,必将会让我们低估杜郎口的模范作用,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发展缓慢。因此,在当前媒体的大力宣传中,客观的看待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意义和价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相对于实施“应试教育”的其他学校,杜郎口中学的做法更人性化,更接近教育规律,更务实,更具实效,更好的适应了当前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他们依据“三、三、六”教学模式为载体,从摆正师生教学关系入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学习条理性、学习愉悦感、学习自信心、学习主动性、学习合作意识和自控鉴别取舍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是成功的,具有现实的借鉴的意义。

他们在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可的同时,提高了学校自身的社会声誉。

但是,我们注意到,10多年来,杜郎口中学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当前教育评价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就相当于是在目的地不变的情况下,杜郎口中学找到了一条相对于以往现成的路子的更近的路。因此,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匆忙的说杜郎口中学就已经掌握了教育规律,已经就破解了当前教育发展的难题,就把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到处复制、粘贴,从而忽视了对当前的教育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对当前学习杜郎口的思考


当前,各地学习杜郎口一片火热。 但从全国各地的高效课堂的推广的情况来看,向杜郎口这种课改典型学习,似乎正在成为一个新的问题。许多时候的做法是先介绍高效课堂的理论,然后观摩,或者直接进入课堂,参观学习。可不幸的是,课堂内学生的学习高效了,但参观学习者(培训者)的学习并不高效。许多学习者接受了这样的学习、培训之后,也会被专家的课堂折服,弄得自己也是满腔热情,回校以后也积极的尝试,可总是没有专家的课堂成功......回顾专家的经验总结时(或翻看学习笔记的时候)却又只有专家提炼出的“一、二、三、四、五……”的所谓“精华”,不可谓条理清晰,理论深厚,可就是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朦朦胧胧…

应该说这种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笔者认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的学习并没有抓住杜郎口中学的课改经验的精髓,而是把重点错误的放在了表象之上,被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热闹”蒙住了双眼。但是,着不能全怪学习者没有火眼金睛,一些人(包括专家)过分强调了模式的载体作用,有意或者无意的诱导学习者对这些教育表象背后本质的思考,也是导致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我们该怎样学习杜郎口?


其实,要想真正的学习杜郎口,只需要透过他们这种小超市一样的课堂表象,注意到他们课堂的最独到之处。注意到那写藏在超市一样热闹的课堂表象之后的“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解放学生被束缚的个性,激发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个性的张扬,对人性的追求,挖掘出他们巨大的潜能的做法。只有看准了杜郎口的这些相对独特的东西,我们的学习也许才会有效果,高效课堂精髓也许才会在全国各地落地。因此,学习杜郎口,就是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借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把这些理念融会贯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所以,笔者觉得学习杜郎口课改,也许只有在发自内心的需要的前提下,用自己的头脑思想,用杜郎口创新精神,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才是最好的方法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