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有权为孩子设计未来?

(2009-09-18 21:04:55)
标签:

杂谈

一个懂事、善良、感恩的,顶住压力,克服重重困难走完黑色的七月考上大学女孩,当她回过头来看那个剑拔弩张的高三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内心没有快乐,充满内心的却只有失落和压抑......

 

这是《新生给父母的信:我会拥有灿烂的四年》给我的第一感受,但仔细的分析这个让人感觉这个真的有点可怜的孩子的信之后,许多人就会和四眼先生一样,忍不住的要问:为什么这个考上大学的花季般少女的内心还是这样的苦涩我们到底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子女?我们是否也用过太高期望值和太大压力干涉了孩子的选择,设计了他们的未来?

 

然而,有一定阅历的人都知道,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生活的周围这封信中所描述的情况绝不是个案,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类似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比比皆是。有的父母从孩子咿呀学语时就为孩子设计了一幅理想的蓝图,从上那所幼儿园,到上哪所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孩子以后要上了大学要哪种专业都考虑到了。本来这样似乎没设么不妥,但是有的父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不顾孩子的爱好和理想,强迫孩子按他们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当(学生)孩子表示反对的时候,就振振有词的说“这是为你好”,“我过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

 

可是果真如此吗?

 

四眼先生却认为不尽然。

 

有过海外经历的人都知道,我们中国的孩子与欧美的孩子相比,总是缺少那么一点自信、冒险精神和创新思维。总是像一个小绵羊,畏首畏尾,缺少应有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有人说中国教育的悲哀就是家长和老师都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去塑造学生,都以自己的愿望代替孩子的理想,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下,让学生在统一的模式里成长,束缚了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抹杀了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任何一个活生生的人谁都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谁也无权剥夺。孩子是父母生的,可是他首先是社会的,然后才是父母的,父母在为孩子提供成长环境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的选择。把我们的观点、选择、理想强加给他们,不是教育,而是在蔑视他们的人权,践踏他们的人权。其结果就是让孩子没有尊严、没有快乐,没有自信、没有个性,变得唯唯诺诺,成了我们的附庸。

 

所以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都应该时常想一想我们是否给了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孩子是否成为代替我们实现未尽理想的工具?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的独立性?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能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兴趣,向孩子提出建议,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推荐阅读>>>>>>>

[教师节专辑]盘点新中国六大教师题材的影视作品

教师:自娱自乐的教师节当废

一个支教老师的心路历程:到底谁改变了谁?

比争论网瘾标准更重要的是啥?

贫困是把杀人的刀

拼爹时代:女大学生选男友得拼准公公

老师:师德可以卖钱了!?

 

 

四眼先生好友数已达1000人上限,欢迎朋友们加关注或进入冷眼观教育博客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