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是最好的投资(《贫穷的本质》第四章阅读笔记)

(2015-08-19 07:14:05)
标签:

教育

未来

孩子

学校教育

分类: 经济与法

      我始终相信,教育会改变命运,不仅仅是摆脱贫穷,而且是提升人生境界。

      《贫穷的本质》第四章讨论教育,他要讨论的是学校对学生不具有吸引力既不是入学难或者缺乏人才需求,也不是因为家长拒绝让自己的孩子受教育,那么阻力到底来自哪里?正如中国,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家长十分关心孩子,然而教育现实却总是不令人满意,原因到底在哪里?

      作者分析了教育中的供求之争,供应学派认为要先把孩子带进教室,让孩子学会阅读,最好由一位训练有素的教室任教,剩下的事情都好办了。而需求学派则认为当教育汇报足够高时,无需政府推动,入学率自然会提高。

   作者分析了两种学说的案例,进而说明在富裕国家都强制进行义务教育,而在贫穷国家,政府必须从经济角度考虑,让父母觉得送孩子上学是值得的。这就是有条件的现金转移:圣地亚哥—莱维担任墨西哥财政部长期间提出的“进步教育计划”——贫穷家庭会得到某些救助,但前提是他们的孩子定期上学,而且这个家庭得采取预防性保健措施。这种有附带条件的转让计划是有效的,对于当下中国的各种补贴措施应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于家长来说,教育不仅是一种投资,而且还是他们赠送孩子最好的礼物。然而作者明确指出借钱供自己的孩子上学,并指望他在20岁时能挣到钱,这简直就是一个白日梦。我们无法从根本上完全消除收入差距,政府干预教育就成为必须,让教育变得廉价,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一次机会。

    作者进而分析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各自缺点:公立学校的效率低下, 私立学校太重功利。作者用“期望的诅咒”来形容教育的现状。家长们似乎总将教育看成一种让自己孩子获得财富的方式,他们期望的致富途径就是一份政府工作(如公务员、教师),其次是某种办公室工作。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认为最有前途的那个孩子身上,不仅家长们将希望寄托于孩子毕业考试的成功,整个教育体系都包含着这种思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具有精英意识(这一点我想到了古代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严重的精英意识),来自底层的教师实际上更可能给予底层学生耕地的分数,他们一定认为这些学生是拿不到好成绩的。过高的期望加上信心的缺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作者认为学校为什么会失败,在于课程和教学针对的都是精英,而不是一般学生。私立学校(培训机构)在普通学生教育方面表现一般原因在于他们的重点在为某种艰难的公共考试培养最优秀的孩子。这种精英教育有失公平,还浪费资源。作者指出不现实的目标、不必要的悲观预期,以及不恰当的教师激励机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体系没能完成自身的两大任务——给予每个人一套健全的基本技能及发掘人才。

      面对如此的困境,必须进行教育重建,教育要确保每个孩子在学校里学好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并且要确信,只要每个孩子及其付出足够的努力,他们就能掌握这些技能。可能需要一种双重的教育体系,一种在昂贵的私立学校接受最高标准的教育,另一种就是大众教育,降低家长们的期望,注重核心能力的开发,鼓励孩子相信自己抓住机会,通过努力实现目标。

     作者语重心长地说:“要想建立一个能够向每个孩子提供机会的学校体系,首要的一步也许就是,认识到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其现有的学生,而不是他们可能想要的学生。”这可能与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事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