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健康是第一位的,没有了健康,财富只是后面的几个零。年轻时拼命挣钱,年老时花钱养命,真是穷忙一生。
人吃五谷,难免生病,吃药治病是必需的。有病,大人无法工作、孩子无法学习、老人无法生活,当前的一点不幸可能转化为未来的贫穷,因病致贫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都希望摆脱这样的健康厄运,推进医疗改革,然而效果并不如人意。
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养生保健的好处,然而穷人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现实中存在“心理沉没成本”,人们更有可能会利用他们为之支付很多钱的东西,有时人们可能根据价格判断质量,恰恰是由于某物品是廉价的,人们便可能认为它没有价值。但不管怎样,为了健康,对于基本治疗和基本药物国家应该大力补贴。
对于健康知识,我们还有很多误区,对于穷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坚持一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即使有了正确的知识,相信坚持锻炼的好处,相信定期体检的好处,然而几个人能够坚持。时间矛盾会阻碍我们将目的转化为行动,穷人的健康困扰和大多数人一样——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他们不相信简单治疗(如饮用健康自来水,改善卫生条件,使用本地中药草),滥用抗生素,不能定期服药,不能坚持锻炼,拖延治病最佳时机。这些是需要自控和决断能力。
人只有在自由余闲的状态下才能轻松地去做“正确的事”,而穷人缺少的就是余闲和余钱。对于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来说,周围充满了无形的健康助推力,而贫穷国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穷人尽可能容易地获得预防性保健,并规范病人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的质量。
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改善环境卫生,保障饮用水和食品安全,提倡全民健身,不过度治疗,不滥用抗生素,提倡中草药,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大力宣传保健知识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作者认为做好公共卫生就应该有点家长式作风,不停唠叨,不停督促,必要的时候来点儿小小的奖励和惩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