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经济学,我们就头大,因为有大多的理论和数据我们根本就不明白。何况有些学者原打算也不让我们弄明白,或者他也没有弄明白。坐在办公室内,冥思苦想地构筑庞大的理论。他们太关注天上的星空,忘记了脚下的水坑。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色诺芬《经济论》的主题就是家庭理财学。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人的行为,因此要从办公室走向田野。
《贫穷的本质》作者在序言中说道:“我们是学者,与大多数学者一样,我们构建理论,研究数据。”然而他们没有满足于理论的自信,而是思考理论为什么在现实中行不通。他们走出办公室,来到穷人世界中,聆听他们的生活,分享他们的故事。
他们为何这样做,因为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在致谢中他们特意地写道母亲在生活和工作中,曾多次表达对不公正的憎恨。写道父亲教导正确争论的重要性。他们有同情心,他们的研究“表现了科学的强大力量、接受有关资料结论的开放性,以及关注穷人生活的特定具体问题。”
作者谈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萨克斯《贫穷的终结》中提到外来的援助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辅助穷国在关键领域投资,从而提高生产力;由此产生更高收入会带来更多投资,收益呈螺旋状上升。二是埃斯特利在《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白人的负担》中莫约在《援助的死亡》中都反对援助,认为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就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国人和自己征服的施舍。
作者分析了为援助而争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在力所能及时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他完全同意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观点: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也就是说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因此真正有用的方式是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空谈外来援助。
作者为此提出了S形曲线和贫困陷阱,提出了贫穷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一个临界点的左右会有不同的结果。经济学家就应该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找出这个临界点,然后根据具体问题,尽力找出实行干预的有效方式。
作为一位有良心的经济学家就应该从办公室回到田野,正视问题所在,不再盲目的自信,只能耐心的研究,积极的行动。可能摆脱贫穷无法在明天就能实现,但一定会在触手可及的将来实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