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休宁思考之三:状元之县
休宁人民引以自豪的是这里走出了19位状元,如今很难记住这些状元的名字了,我们却记住了不是状元的戴震来自于这里。
在参观休宁中学时,门前有横幅:“祝贺休宁中学高三学生李辉考入清华大学”。我想教育有点急功近利了,固然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进入北大清华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应该更多地宣传这些年轻人在年轻的时候做了哪些事情,或者将来做了哪些有益于学校、家乡、社会的事情。有时我也在忏悔:现在的我为曾经培养我的学校做了什么,为自己的家乡做了什么呢?曾经的自己也是学校的骄傲,但我现在很少回学校了。自己做得远远不够,努力吧!
休宁中学是标准的徽派建筑,校门是白墙灰瓦,校园内的建筑白色为主,青石铺就的广场,掩映在绿树之中,还有池塘,小亭,楼房后绿树成荫的小山坡更增添了学校的幽静和韵味。学校的校史馆更是标准完整的徽派建筑,外墙白色,内部木质结构,有天井,有“斯文正脉”的匾额。有陶行知的塑像,有校训“诚毅”的解释。校史馆多了些领导的照片,少了些学生和教师的痕迹。

关于休宁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
第一,在于休宁独特的地理位置。休宁虽然处于安徽南部,但并不闭塞。风景秀丽,周围有黄山、白岳,是新安江、富春江以及钱塘江等水系的发源地,在古徽州拥有地理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水陆两线构织的交通网,连通了山外的世界,方便了商旅往来,繁荣了休宁城乡。“其民雅驯,其俗简易,游宦东南者皆以徽为乐土,尤在于休宁”。
第二,在于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制作业的兴盛,为徽州学人吟诗赋词、舞文弄墨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著书、刻书、藏书之风盛行。休宁与朱熹桑梓之邦婺源为邻,深受程朱理学濡染,素来敦人伦、重教育。每个村镇都有书院、学堂,真是“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
第三,在于称雄中国商界300年之久的徽商的助推作用。明代开始,“贾为厚利,儒为名高”是大多数徽商奉行的准则。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赢得封建政权的庇护,他们一方面不断向朝廷和官府捐银报效,另一方面大力投资教育,培养子弟和同族学子通过科举进入封建政府的各级政权。商人雄厚的财力和浪迹天涯的流动性,又为他们的子弟延请名师、四方游学、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在于徽州宗族社会强大的合力。徽州大姓多为同宗同源派生,为了强化宗族的凝聚力,除了通过修谱、墓祭、建祠等途径维系宗族的群体认同,还十分注重对族内的贫寒之家的救济抚恤。这种宗族的合力,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将兴办族学、资助族中贫困子弟读书、奖掖科举及第等条文写入家规族法。如此便为族中子弟科举成名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对族中子弟形成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推动力。19位休宁籍状元中,汪氏占4位,吴、黄、戴三姓各占3位,都是休宁乃至徽州的名门望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