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下午,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包头附属学校于士斌校长和株洲附属学校余年初理事长的专题讲座。
于校长是一位智慧的老者,67岁的高龄带领39位年轻教师,创办了一所新建校的辉煌。于校长原来是另一所学校的教学副校长,退休后聘任为一所新建的公立学校的校长。他强调教学领导力是学校成功的关键,“得课堂者得天下”,他强调零距离的教学管理,让推门听课成为一种常态。针对新教师课堂教学经验欠缺,他提出了“211三案引学”教学模式,创设顶岗培训的研修模式,创造性实施一对一的导师制,开创适合学生个性的差别化教育。
他在讲话中强调要提高教师的执行力,同时让教师活的尊严和体面,这样教师才能一门心思地放在教育教学上。他提出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以邻为师,与众同乐。这是他的管理哲学,也是教育理想。
如果说于校长是一种智慧,余年初理事长更多的是年轻人的勇气。余理事长的主题是“左右之间的故事”,题目就道出了民办教育的困境,真如他所说“从来不会想起,从来没有忘记”。他没有斤斤计较在教学层面,而是更多的谈到教育的规划。跳出教育办教育,跳出学校办学校。用文化的心,干江湖的事。 他结合自己经济管理的学科背景,总结了创办学校的四条原则:硬朗的风格,创新的勇气,务实的作风和民主的精神。他运用企业管理的思想,抓住了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东西:质量,品牌,规模和效益,他抛弃了学校中的层级管理,取消了副校长,实施了扁平化管理(三委:教师委员会,学生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三部:小学部,中学部,幼儿部)。
关于民办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他从来不回避,并且强调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民办教育就需要“举着玫瑰要面包”。他调侃道“高中特能挣面子,小学特能挣银子”。这是一个有着教育家的激情和经济人的头脑的师大人,他很真诚地与大家分享他在民办教育中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妥协。他说一定要背靠着北京师范大学这棵大树,才好乘凉,他说民办教育最大的困难在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背后是政策的不公平。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政策比人才重要,人才比资金重要。”
总结一下今天的收获:明白作为一个教育者不仅需要情怀和责任,而且需要智慧和勇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