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主题为“做一个有文化的教育者”的论坛,林格、刘永胜、雷振海三位老师探讨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围绕主题的即兴发言,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来许多智慧的花火。
先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谈起。林格老师谈到应试教育和应试技巧是不同的。应试技巧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而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是错误的。大家都认为“素质高,不怕考。考分高,素质不一定高。”
接着谈课程改革十年的成败。雷镇海强调不能简单地否认课改前进路上的困难,但主要是操作层面的问题,方向是没有错的。
关于课程文化:刘永胜认为:关键要落实好课程育人。一、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设计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文化。二、学校要根据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三、学校要形成基本的教学流程。四、抓实与抓牢和别人不一样的教学基本管理制度。五、课程建设中要让课题研究成为有效的载体和支持。六、做好课程评价和学生评价制度建设。
林格是一个熟读古书的教育工作者,强调课程文化要注意三点:第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带着学生一起走向知识的殿堂。二、有守有为。守住中国传统的文化,守住教育者的情怀。课改不是归零,而是创造。三、生成体系。注意课程的六个元素:定位、目标、对象、内容、方式、评价。最后他说课程文化要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后在课堂中呈现出来。
谈到提质减负的话题时,大家形成共识:我们既为学生的明天幸福负责,我们也为学生今天的幸福负责。
最后谈到学校文化:刘永生谈了顾明远先生关于学校文化的分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认为学校与社会在文化上经历着受影响,融入,构建、引领这样一个过程。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魂,校长要总结和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可以是对政策的解读,长期教育实践的反思,也可以借用教育名家的格言,借鉴别人的办学理念。但要发动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参与,使办学理念真正成为学校的行为准则。对于环境文化,刘强调四点原则:自己的,不是请文化公司的。学生的,不是名人名家的。动态的,这样才能具有教育作用。简约的,不是每面墙都做满。
林格认为学校文化,校长很关键,一定要有深度修炼和自觉觉醒。校长要积极地建构,学校文化不是装修文化。他也批判了所谓的国学热,说复古都是没有出路的,我们一定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但需要考虑立足点和背靠的问题。我们不能丢了传统,但我们不能回归传统。
最后大家批判了“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轰轰烈烈地抓素质教育”的不正常现象,面对教育的困境,要找到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平衡点。
老师们的讨论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但记述总是主观的,况且我也有意这样做,认为对自己有启发的就记下来,有时在记录中可能穿插自己的一些想法,不一定是老师的原话。屈浩主任总害怕谈话的三位老师随意叫屈老师,多次强调要称呼主持人,谈话主题是严肃的,但充满了诙谐与智慧。最后三位老师提倡校长们要多读一点书,做一个有文化的校长,办一所有文化的学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