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日记:我是“大灰狼”?!

(2008-11-07 10:36:18)
标签:

育儿

情绪

方法

感悟

杂谈

分类: 工作笔记

                         我是“大灰狼”?!

 

    昨天,朱教授3岁的小外孙毛毛来接种疫苗,这使我想起了1年前在工作中与毛毛几次接触的情景。毛毛长得虎头虎脑,人见人爱。自出生后每次来做保健时,大家都非常喜欢他。但“好景不长”,1岁以后,宝宝开始认生,继而见生人表现出了焦虑紧张的情绪。这当然也在情理之中,属于正常的生理范围表现,因为,大多宝宝在1~2岁这个阶段分离焦虑的情绪都很突出。不过,这种表现绝大多数也会在2岁左右改善或消失。可是毛毛的紧张情绪却日益严重,每次来接种疫苗总是“未见其人便闻其声”,哭闹得异常激烈。这使科里的同事们百思不得其解。

    嗯,进行调查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问:在家中表现得怎样阿?答:很高兴!

    问:在小区里和小朋友玩儿得好吗?答:表现得特融洽!

    问:走亲访友时,怕生的厉害吗?答:在别人家表现得情绪也很愉快!

    #♂﹠△£……无言

    深入调查:

    原来毛毛的全家人在他“淘气”时的制约法宝是:“你如果再闹,就送你到保健科南奶奶那儿去打针!。。。。。。。。天哪工作日记:我是“大灰狼”?!!问题根源在这儿哪!也就是说,在毛毛的脑海中,一个和蔼可亲的南奶奶,霎那间变成了狰狞凶恶的大灰狼了。工作日记:我是“大灰狼”?!家人还说那:“南大夫,您猜怎么着?这一招还挺灵!(晕!!)有调查结论了:在反复强化的作用下,听到“南奶奶”时,毛毛就会情绪紧张。因为孩子想起妈妈常讲的一个故事: “从前啊,有一群可爱的小山羊和羊妈妈住在小山上,一天,羊妈妈要出门去为羊孩子们打草。。。。。。。。。。。这时大灰狼猛扑过来,将小山羊一只一只的吃掉了。。。。。。。。。”。慢慢的毛毛脑海中也就产生了善良与邪恶的概念,将大灰狼与保健科南奶奶画上了等号(至少是≈号工作日记:我是“大灰狼”?!),难怪毛毛这样紧张和恐惧。

~  ~  ~  ~~  ~  ~  ~  ~  ~  ~  ~  ~  ~  ~  ~  ~~  ~  ~  

   宝宝在1岁以后的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发育有了较大的飞跃,天地一下子很广阔,不但可以随心所欲的到处溜达,还可以听懂大人的语言意思,更有了自己的选择一切的倾向。“淘气”是自然的喽!任性也是明摆的喽!妈妈一时感觉很苦恼:“原来很乖巧的宝贝儿,怎么现在这样闹??”讲道理不听;打屁屁又舍不得。哎?!吓唬吓唬他试试?于是乎,这样的语句来了:

     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拍花子”(老人们说的可能是偷小孩儿的)的来了!

     要是再不听话,让大灰狼把你叼走!

     。。。。。。。。。。。。。

  • 研究表明: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婴儿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并显现一定的接受社会性刺激的潜力。随着坐、爬、站、走及手的动作的形成和熟练,小儿不仅与家人交往,并在陌生的环境和与陌生人交往的扩展中不断分化和发展。例如快乐情绪分化出高兴和喜爱、痛苦情绪分化出恐惧、厌恶和愤怒。他们情绪社会化的范围不断扩大,个性和智慧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带着气质、性格的特征,逐步地发展起来了。婴儿情绪发展和身体一样,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随着身体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情绪也经历着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作为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持孩子愉快乐观的情绪,避免悲伤,失望,厌恶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会使孩子发育成一种退缩型、冷漠型、孤僻型或焦虑型的儿童,长大以后情绪不稳定,性格懦弱,缺少自信心、适应性差,还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的发育。只有给予正确的诱导、教育,孩子才会健康、顺利地发育成长。家长是否注意观察婴儿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的发育。          

  • 温馨提示:

1、  当宝宝发脾气时:家长的情绪应“淡定从容”。这能使宝宝的激动情绪“降温”。家长不大声喊叫,短时间内宝宝发脾气程度会自动减弱。

2、  当宝宝出现您认为的不听话时:多用些“空间语言”“肢体语言”“注意力转移”“激励词汇”。呼唤宝宝小名,当他看到你时,给他一个温馨的眼神,暗意他不要动;做一个摆手的动作来制止;用宝宝喜欢东西来转移,让他看墙上的画,外面的花草;“宝宝就是好孩子,说下来就下来。。。。。。小朋友都会向你学习。。。。。。。”

3、  不要让孩子接受过多的不良刺激。惊吓和恐怖不仅影响孩子睡眠,严重时还会导致精神障碍。试想: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何况小宝宝正处在疾病好发期;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听老师讲课?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简单而且很糟糕的教育手段。在教育宝宝的时候我们合理运用方法,恐吓的办法只能维持一时。

  • 结束语

    早想将对这件事的感悟与大家分享,只是一拖再拖至毛毛再次来做保健才下决心写。当然,长大的毛毛这次见到我不再那样害怕,而是表现出了友善地握手和亲切地称呼。但是,看得出来眼神里仍然还留存着一丝紧张,他正在试图改变南奶奶是大灰狼的印象呢工作日记:我是“大灰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