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低骨量
骨质疏松症被人们称为“无声的杀手”。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估计约有90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将会逐渐增长,患病人数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2亿。处在骨质疏松症前期状态(即低骨量)的人群则更为庞大,他们正在不知不觉中被推向骨质疏松症的深渊。
虽然女性面临更大的骨量减少风险,但男性同样会受到影响。骨量减少时并没有特殊症状,只是骨质变薄了,当然骨折风险也会随之增大。如果不是进行了骨密度测定,偶然摔倒后的骨折可能才是最初的线索,提示骨头已经从低骨量发展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了。
如何识别?
骨密度低于正常水平,但尚未达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这时就被称为低骨量。最好的诊断方法是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骨密度。
如何预防?
*饮食中应富含有助骨形成的营养物质,如足够的蛋白质、富含异黄酮类的食物。
*钙对于提高骨密度至关重要,而维生素D则是帮助机体吸收钙的关键。除了从饮食中获取,高危人群还需要利用药物来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钙每日总摄入量应达到800~1200毫克,维生素D每日应补充400~600国际单位)。我们从药店中可以买到各种钙和维生素D的复合制剂,但服用前应向医生咨询合适用量。
*除了要加强负重锻炼(如步行)来保持骨骼的强壮,还应进行适当的力量训练(如器械训练)和伸展运动(如瑜珈、太极)来提高平衡能力。每周至少要保证有5天进行运动,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
*吸烟、酗酒等恶习必须改变,因为它们会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风险。
超重
资料显示,我国超重人数估计已达2亿,肥胖人数为6000多万,其中30岁以下人群中30%~35%的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儿童肥胖率也达到了8%左右。然而,肥胖却是一系列健康问题的背后主谋之一。
超重不仅仅是肥胖的前期状态,而且是很多疾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即使体重超标5%~10%,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都会增加。所以说,超重可以被看作是很多疾病的早期阶段。研究发现,超重会增加糖尿病、胆石症、高血压、心脏病、结肠癌和中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发病风险还与超重的程度成比例增加。
大家还需要知道,疾病发生风险除了和体重有关,还和脂肪蓄积的部位有关。腹部脂肪(苹果型体型,即中心性肥胖)要比臀部和大腿的脂肪(梨型体型,即外周性肥胖)更加危险。不过,如果您的体重增加了,不管肥肉长到哪里,疾病发生风险最终都会增加。
如何识别?
根据2003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体重指数≥24就属于超重,BMI≥28则属于肥胖。我国的标准低于欧美标准,这是根据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13 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总计约24万成人数据汇总分析得来的,更符合我国人群的特点。对于中国人群,BMI达到或大于24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BMI18.5~23.9)者的3~4 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具有2 项及2 项以上危险因素(即危险因素聚集,主要的5 个危险因素包括血压高、血糖高、血清总胆固醇高、血清甘油三酯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
如何预防?
总结
尽管对上述四种前期状态的建议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没有差异——面对四种疾病前期状态,健康饮食和经常运动都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所谓健康饮食,应符合营养均衡、脂肪适度、低钠、低糖等标准,应包括适量的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瘦肉和粗粮。如果超重,还应该适当减少每日所摄入的总热量。
动起来并且坚持运动下去,这也是拥有健康的基础。如果医生给您开了药物,那么药物应该作为一种补充,而决不能取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记住,提早采取措施预防,省得以后为健康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