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又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大街小巷又会飘起粽子的香味。粽子又被称为“角黍”、“筒粽”,据说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有很深的文化积淀,长久以来也衍生出了很多品种,下面让我们说说粽子。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南方和北方居民制作粽子从材料选择和口味上有一定的差别。
北方粽子
北方人包粽子相对比较简单,以糯米为原料,一般加点赤豆、红枣为辅料,经典的吃法便是煮好后剥去粽叶蘸白糖食用,如果只加赤豆可以降低糯米的升糖速度,但加红枣和甜豆沙的粽子,同时又蘸白糖或蜂蜜食用的话,对血糖影响较大。
南方粽子 南方的粽子做法复杂些,馅料品种也较多。常见的品种有鲜肉和蛋黄的,一个大粽子中有肥瘦相间的叉烧肉或红烧肉,或者一个咸蛋黄,同时糯米预先用酱油浸渍,再用猪油拌过,蒸煮后香滑可口也很够味,但这种粽子能量很高,尤其是脂肪含量高,对糖友控制血脂不利。咸蛋黄的粽子虽然味道不错,但钠含量颇高,对于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宜食用。
美食限量可享用
有人认为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粽子,其实只要注意食用量和选择适合的品种,糖友是可以品尝这种美食的。端午吃粽子(尤其是油脂含量高的肉粽)需要减少其他主食和菜肴的分量,搭配清淡的蔬菜汤,多摄入些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有助于调节血脂。
每次可以吃普通大小的粽子(每个大约重2~3两)半个,如果是迷你小粽子(每个大约重30~40克)可以吃1~2个。
那么哪种粽子适合糖友食用呢?要选择“三少一多”的品种,即少油、少盐、少糖、多纤维的。最好自己动手包粽子,肉粽尽量选择后腿肉来代替五花肉,可以改成鸡肉、去刺的鱼肉或豆腐干等原材料,用板栗代替蛋黄,糯米中加少量粗粮,还可以放入胡萝卜丁、鲜玉米粒、香菇丁、竹笋等,来增加粽子的纤维含量。糯米不要再用酱油浸渍了,其本身已经有黏性,亦不要再加入猪油,只要用心一样可以做出美味的粽子,同时吃得健康。 本平台文字内容版权归《糖尿病天地》杂志社,转发请注明出处,未经允许,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糖尿病天地”感谢您的关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天地”杂志。
《糖尿病天地》邮发代号80-225
《糖尿病临床》邮发代号80-742
详情请咨询010-51260912
咨询时间周一-周五9:00~12:00,13:00~16:30
《糖尿病天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