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应对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

(2008-11-18 13:36:17)
标签:

糖尿病

胰岛素

体重增加

酮症

肥胖

减肥

健康

分类: 糖尿病护理知识

虽然胰岛素是最有效的降糖武器,但是却存在一个主要问题——体重增加。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和胰岛素的广泛使用,胰岛素所致肥胖、尤其是医源性胰岛素性肥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年轻人群中1型糖尿病比例较大,因此胰岛素的使用更为常见。但是,这类人群的“爱美”之心更强,尤其是女性患者,所以胰岛素的这个副作用令其深恶痛绝,以致于不少患者试图靠“主动遗忘注射”来减轻体重。这种做法不仅非常危险,而且对减轻体重无益,不少患者在成功变瘦之前,已经因为酮症酸中毒而住进医院。

如何应对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

其实,使用胰岛素的老年患者同样面临着矛盾——一方面,医生建议减轻体重来减轻胰岛素抵抗;一方面,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来更好地控制血糖。那么,糖尿病患者究竟该如何应对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呢?

 

体重增加情非得以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胰岛素治疗为何会增加体重。胰岛素除了能调节血糖,还会促进脂肪细胞内中性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在脂肪组织中引起脂肪沉积,从而导致肥胖。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外源性胰岛素剂量偏大时,易产生低血糖的饥饿感,从而导致食量增加而产生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对外源性胰岛素不敏感,因此往往需要使用较大剂量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体重也会随之增加。

    
此肥胖实非彼肥胖
    胰岛素所致肥胖与单纯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普通肥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综合征,其病因相当复杂。而医源性高胰岛素血症所致肥胖是可以控制和避免的。

然而,高胰岛素血症与肥胖会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高浓度胰岛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密切相关。有试验发现,持续高胰岛素血症不但可破坏心脏自主神经的昼夜节律,还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相关。有研究发现,伴发冠脉事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该组患者日均胰岛素用量多在30 IU以上,且随胰岛素用量增加,冠脉事件发生率也随之增高,这提示胰岛素抵抗及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均可能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血液中过高浓度的胰岛素会从几个方面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伤作用,其中包括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引起脂质代谢紊乱等。因此,对于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减轻高胰岛素血症。
    
如何应对体重增加

坚持改善生活方式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体重增加,改善生活方式都是共同的,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糖尿病患者应限制每日热量摄入,坚持以健康饮食(低能量、高纤维食物)和运动(每周≥5天、每天快步走40分钟以上)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
    
合理使用降糖药物 通过对降糖方案进行恰当的调整,可以减轻胰岛素治疗引起体重增加的程度。
     *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调整胰岛素剂量至合适范围,坚持贯彻治疗方案有助于控制体重。临床上,很多患者在
坚持正确的胰岛素和饮食治疗之后,体重反而有所降低。此外,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服用二甲双胍来减少胰岛素用量。(目前美国和欧盟已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0岁以上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天地注)
     *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应积极使用胰岛素增敏剂,首选方案为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二甲双胍不仅能够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还能改善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也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一种调控代谢的重要酶,被认为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本刊注)激动剂,被各大指南作为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并应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步进行。TZD类药物,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不仅可促进脂肪干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使脂肪回归到皮下脂肪细胞,促进腹内脂肪细胞凋亡;还能增加小脂肪细胞、减少大脂肪细胞的数量(小脂肪细胞对胰岛素反应性更强,更有利于促进葡萄糖摄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天地注),增加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同时可减少游离脂肪酸(FF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数量。此外,TZD类药物也可能通过脂联素来激活AMPK,使机体由胰岛素抵抗转化为胰岛素敏感状态。

*对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不仅可降低血糖,保护胰岛B细胞,还具有减轻体重等作用。——糖尿病天地)受体激动剂+胰岛素均是不错的组合。研究发现,GLP-1受体激动剂有助于减少胰岛素治疗后产生的体重增加。
     *
胰岛素应尽量选择纯度高、抗原性小的人基因重组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并尽量以最低的剂量达到最佳的降糖效果。
    
积极使用调脂药物 针对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可选用他汀或贝特类等调脂药物。只要能把血脂主要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就将明显下降。2007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定为极高危等级,糖尿病定为高危等级,LDL-C控制水平分别是<80 毫克/分升(2.07毫摩尔/升)和<100 毫克/分升(2.59毫摩尔/升)。

 

     为了控制好血糖,我们有时不得不借助外源性胰岛素。面对胰岛素治疗所带来的体重增加,我们可以控制和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为此,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努力,做到最大程度的趋利避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