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坤:教育哲学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025-07-06 19:58:37)陶华坤:教育哲学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思想,是对教育问题的寻根究底的反思,目的是提高教育者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批判力。教育哲学分析教育的基本概念,用清晰的概念取代混乱的思想,同时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一、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与提升生命的价值
教育要遵循人的内在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身心发展规律。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在理论层面仅回答“是”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不能满足实践者对“应该”与“做”的迫切需求。从基础层面梳理教育概念,为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奠定基础。
1.教育哲学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教育哲学提供一种分析教育的方法。一个人是一位教育哲人,“并不是因为他做什么或他能做什么,是因为他根本上最爱什么和为什么而活”。教育哲人之所以喜好教育理论生活,是因为真正的教育哲人已经经历过教育实践生活,通过省察,看破了教育实践生活,不喜欢生活在非真理的教育幻想中,而爱上教育理论生活。因此,在哲学层面,教育理论生活和教育实践生活的关系并非并列关系,而是超越关系。
2.教育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研究要领先于教育改革。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是教育哲学的使命。教育哲学能够有所作为的几个普遍的教育问题:对教育不确定性的焦虑;对教育目的的模糊、冲突以及多变的关注;缺乏严格质量标准的信念;教育在民主社会中扮演角色的不确定性。教育哲学不能等同于教育理论,它应该高于教育理论,为教育理论的产生以及运用提供基础。面对理想触碰现实之礁的问题,逐一破解,毫不动摇,坚持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培养世界公民。
3.知与行:教育哲学的修炼。
教育哲学研究走向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价值性。用哲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深度反思、尖锐批判、高度凝炼。教育研究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描述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行为、改进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基本功能。描述教育现象即回答教育“是什么”、解释教育行为即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以及“何以如此”,改变教育实践则需要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是”属于理论理性,“应该”与“做”属于实践理性。教育研究需要从理论理性上升到实践理性,构建出真、善、美的理想教育客体,从而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二、教育哲学总是立足教育的大地而仰望着教育的天空
教育哲学遵循辩证思辨逻辑,把握、解决的并不是教育的科学问题,而是教育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哲学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学问,每一个哲学家都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概念体系。让教育事实来验证已有教育观念的正确性。
1.教育思想是教育精神的主要内容和基础。
教育哲学揭示研究教育问题的思想方式,以便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前提性反思。思想?它多指理念的、逻辑的、他人性的、群体性的、意识形态化的。精神,则是属于自我生命的,是个性化的、是自我融洽的、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有了精神才可以称作人,精神是人之本质的规定性,人脱离精神,就是非人。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精神是思想的魂魄,精神比思想广泛、宏博、活跃。
2.教育哲学是一个体系,讲好教育故事。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应如何服务个人与社会?讲好教育故事:要有“意义”,就是让听者听故事之后,明白某种道理。有意义的故事总是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表达了某种关于教育的或人生的道理。有道理,表明一个故事能够让听者听故事之后被感动。一个故事是否隐含了某个道理,应看这个故事是否能够让听者感动,听者为谁感动?感动什么?有道理,但教育故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理”必须隐藏在故事背后。真正懂得讲道理的人从来不直接讲道理,他只讲事,让理在事中,一起构成“事理”。
3.陶行知先生教我们研究教育。
陶行知在理论上批判改造旧教育和创新建构新教育,用毕生精力和自身所有财力为实现平民获得受教育权利和改造整个社会的理想,身体力行艰苦办学,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研究。他指出:“我敢断定要想在国际的教育上得到第一流位置,必须在教育上有第一流的贡献,这种贡献是继续不断的研究,苦心孤诣的实行产生出来的。”在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不更新理论建构,不进行实践探索,不研究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教育的改革创新就是空话。
三、教育哲学是在不确定的教育世界寻求确定性的思想探险
寻求确定性,杜威认为哲学必须进行“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不是从不可变化的东西中寻求确定性,以未来为坐标自觉校准思想发展方向,以未来性的观照引领学术范式转换,把对未来教育哲学可能性的思虑接纳为教育哲学的任务。
1.教育哲学的价值所在:
教育哲学可以理解为用哲学的观点、方法研究、分析、解释教育问题的学问。是为了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和信念。教育哲学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教育者的理性;引导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检验和分析公众教育舆论;对教育政策进行哲学分析;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的批判与反思;参与多学科的交流与对话。
2.教育哲学的未来性是审视未来教育观念之必须。
教育哲学有义务、有责任严肃对待未来教育问题。未来教育哪些方面会“变”,哪些方面“不变”?当下教育哲学所面临的知识论、价值论、本体论挑战是什么?面对未来,教育哲学有没有必要与可能重设知识论界限、价值论衡准以及本体论依据?未来教育哲学的可能样态是什么?以现有的知识框架预测未来是否正当?教育哲学必须正视当下诸多的“未来教育观念”,批判、鉴别其界限与合理性,自觉承担起创造未来教育观念的学术使命。致力于未来性思虑的教育哲学主要回答教育哲学“向何处去”的问题。
3.教育的一切合理性均以发展人的自由为前提。
学哲学的最大用处就在于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教育的超越性:教育通过培养人、发展人让人获得超越;教育本身也在不断地创造发展之中,否定和超越自身。观察要抓住本质。本质也是由各种现象归纳出来的。把一个问题像剥洋葱那样,一层层的剥到最后,剩下的部分就是本质。观察不仅仅是单纯地用眼睛去看,要看到事物的现在,回想到事物的过去,预见到事物的将来。从具体的现象入手,通过分析和归纳,逐步发现事物的本质,然后通过实证验证来获取真理。在论证研究领域,厘清“论证”和“证据”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