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话与套话
一位生活在美国的著名艺术家说,当他看到克林顿、乔丹处在社会风头时和离开公众视线后,其精神状态差别之巨大,为此他自感做艺术家真好,自己玩自己的,不拘礼仪,随兴而为,丰俭由人,来去自由。
同时认为艺术家不必有知识,但要有天赋。

多年研究艺术,从内心里认同这种看法,也向往这种状态,但不敢说出口。
一提“天赋”,实际上就等于把一切问题交给了每人的天命,那还有什么学习的必要?
一提艺术家不必有知识,有天赋的信不信无所谓,没天赋的信了后则艺术、知识两空。
一提做艺术家潇洒自由,可以凡事随兴而为、特立独行,但自己的吃饭问题自己咋办?
如此,在不肯定自己有艺术天赋和靠天赋能吃饭之前,最好还是努力掌握常人应有的知识,认真做平凡的事。因为即使有天赋,也不一定能靠艺术吃上饭,其中复杂的时代机遇、社会生存问题路人皆知(君不见,生逢其时,有阅读障碍者也能做人文学科博导;生不逢时,艺术天才也要为做公务员投考满街跑)。
这样看来,这种实话,只能是成功者的广告词,不能作为探索者的座右铭。
反过来看,说说司空见惯的套话也有好处:给成年人面子,给年轻人励志。
只是套话说习惯了,就易失去思维能力。不是人在说话,而是人被话说。

语言与思想
见到一组“土油画”,我问作者:怎样看油画语言?回曰:现代艺术中语言已不重要,关键是思想。又问:表达了什么思想?我体会不出。回曰:自己幼年的记忆……我愕然……
现代艺术反叛正统艺术语言,这种反叛难就难在要利用与经典语言、公共生活经验(都是公共的)的巧妙关系,形成自己有效的文化反讽,如杜桑、劳申伯、克里斯托、汉斯·哈克……所表现的艺术智慧。因此,这种智慧离不开对当下生活情境、艺术文化逻辑的敏感与反思力,以及用日常媒材去呈现“不寻常”感觉的艺术策略。如此既深刻又直观的经验表达,才被不准确地谓之“思想”——主要是指在观念层面而不是技艺层面,体现艺术独有的视角。
人人都有幼年记忆,如何表达才是问题。
许多人都真诚地想做出好的艺术,为什么许多的人不成功?

传统艺术语言有高下之分,高有高的价格,低有低的市场——运用传统语言的艺术家就像厨师:好手艺 + 个人趣味。
“思想”的艺术最难玩,要么让人震撼,要么什么都不是。正如网页下方的评论,说得快活,但不是思想是脾气。
现代艺术不讲究技术,难在智慧。没有这种敏感、眼界与智慧,“表达”往往就变成了自说自话。“自话”≈“梦话”,被人关注了就是奇观,否则,就是梦游。
只要是梦,不管是美梦还是噩梦,都是生命的、真诚的、源自心灵的。如此看来这些“伟大的品质”与艺术还真关系不太大。

艺术,不应以“成功”论英雄。
艺术,以交流的“效应”为前提。
衡量交流效应的标准:专业共同体接受你的表达方式。尽管你可能瞧不起这个共同体……你可以去改造它,它却不会为你而妥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