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遇到提问,原则是尽量观点明确地回答,因为最反感空话套话。但又常在事过之后感到没说清晰。自从有了Evernote,就有了想到更简练、明确的回答后记录下来的习惯,日子一长就有了这些。
一
任何人只能身处一个社会和时代,无法随意穿越古今或东西,但人人有穿越的欲望。如此一些人就选择了批判社会,用一吐为快替代穿越,这是一个正常社会不可缺少的景观。网络,更大大扩充了这个“快群体”的体量,因为网络留言既可以匿名而撇掉可能的承担,又可以放大言说者无名的脾气……只是无论持什么批判观点或立场的人都应明白:现实总是“有问题的”,否则如何是现实?没有问题的美好都在“远处”,否则我们为什么喜欢登高远望?
远处的“好”,一是因为“远”之虚,二是因为身边的“不好”对它有生产美好想象的力量。
我以为:要么你大胆在现实中担当自己可能担当的;要么你大胆远行寻求自己能够超越的。喜欢说也可以,只是不要把身边环境看作导致自己阴差阳错总是怀才不遇的铁证。

二
从“道德”角度谈论社会问题、他人问题,可以使自己显得、变得自爱、自重、自信、有信仰、有关怀……每当我遇到用“道德”说世事、说遭遇、说艺术、说教育、说别人的,总直觉地感到那说话者是行动的弱者、思想的盲者、生活的虚荣者……顿时失去交谈的兴趣。

三
不是我们不能告别写实、写生、现实主义和唯美漂亮的套路,而是根本就不会、不敢和不愿意做出其它的选择。如此而已。

四
喜欢听专家讲那些自己不懂也没有经历过的知识领域和故事;喜欢看年轻人玩那些自己不会也没有玩过的新鲜玩意儿。最不喜欢的,是听同龄人用1980年代的知识、语言,评论今天的时代、艺术与人。

五
不读书的人最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他就知道自己知道的。
不做事的人最看不起做事人的投机庸俗,因为做事就意味着要妥协。
不出门的人最知道远方发生之事的意义,因为他有更多时间上网看别人的经历并结合自己的想像加以渲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