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晃一年又过去……
去年曾把2011年描述为“基础教育工作年”,2012对我来说则是“高等教育工作年”。尽管“省级教学名师”和“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算是对自己30余年高教工作的一个阶段评价。而最让自己感到高兴的,还是《中西美术比较》11月底被教育部选为“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好像很遥远了),拟定博士论文选题时就产生了这个想法,当时是想做“中西山水与风景艺术比较”,后因种种原因而放弃。完成博士论文后又重新拾起,2002年由我大学同学,当时任职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蔡立国装帧成书、推荐出版,至今已经整整十年。期间,初版后两年中再版三次,五年内被大陆、台湾多所高校选为研究生、本科生学位、课程的必读、参考书目。2008年出版修订版。这些“市场选择”曾极大地鼓舞了我。但十年后被选为国家推荐教材,还是出乎意料……往年,入选教材多是“艺术专业课程”或“艺术概论”类基础型教材,《中西美术比较》是个新领域、没有多少套路和套话可循……能入评审专家法眼,实在是意外啊。
对中西艺术的跨文化比较视野,十年来构成了我学术研究、教学实践、甚至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基本思考构架。

11月中旬,在济南

11月下旬,在中央美术学院

12月初,在淮北师范大学
昨天,有同行来电拜年,说刚刚公布的2012年国家留学基金委文件,加大了艺术学科人才的派出支持力度,其中专门针对艺术专业有具体留学名额和指定的研究领域:“西方当代前沿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史研究、中西艺术比较研究、西方电影史、西方近现代美术研究、中西美术比较”。他大呼:“这不就是你这几年的研究领域吗?你完蛋了!”是啊,当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流行时,也就意味着以往的成果由上升转而步入谢幕阶段了……期待眼界更宽、素养更专业的新人更上一层楼。
自己安慰自己:无名小卒的兴趣之作,成为学科领域的教科书,10年的坚持值了。
自己总结自己:做自己喜欢的,选学科前沿的;以专业化替代自恋,用理性超越流行。

12月9日,时隔整一年,又来到温暖的广州。出席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被选举为新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感谢前辈、师长的提携,感谢同行的信任。
12月19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研讨会”上,担任“新课程标准与高等美术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单元的主题叙述人。

12月20日下午,从北京去青岛,出席半月前我策划的“样式·表达
2012山东油画巡回展”第一站的首展开幕式。窗外,2012年第一场大雪来临。

大雪在青岛变成细雨。美丽的青岛,因更多的女性化而视觉、时尚;因略少的思想性而简单、自恋……


12月25日,从零下10度的北方……………………经过2000米高空的暖湿气流层………………………
…………………………来到摄氏20度的厦门。
厦门亚洲海湾大酒店,是个建在海边的五星别墅酒店。


除了路灯不协调外,一切都很漂亮、舒适、专业。


从房间阳台望向海边……

走出阳台的小径……

海边人少而宁静,几组拍婚纱照的新人如花朵般装饰着海岸。




厦门的沿海公路真美。

由于到来之前先看过一遍材料,住下后晚上又加班,27日中午完成了工作。抽半天时间去鼓浪屿一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