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把流行歌手分为两类,一是文化类,如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约翰·列侬、杰克逊和中国的崔健。他们成为一个时代的表征,既是因为个人音乐才能,更是因为时代的文化选择。如果他们原样活在另一时代也就是一优秀的文艺青年……假如米开朗基罗活在当代。
另一类就是文艺类,美丽的惠特尼·休斯顿是其中最喜欢之一。忘记何时因看《保镖》而对她那美妙的嗓音和细长的眼角、嘴角,有点倒挂的眉毛过目难忘,此后几乎听遍了所有我能得到的她的歌曲……尽管她有些作品太过文艺味
+ 商业味了。

艺术与其它行业最大的区别,不是感性,是“狭窄”。好的艺术家,总是以自己最狭窄、最具特点的表达,立于世界。正如政治家总是用最“概念”、最吸引人的姿态,赢得权力。
从这个角度看,目前艺术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用一种格式化的方法在批量生产艺术学徒,而不是在唤起从事艺术的自由心态与自我感悟能力。其实,好的做事心态和自悟能力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需要,但惟独对艺术来说它是生命线。因为艺术除特定语境外基本没有“应该”“对的”标准可以遵循,只有“效果”“味道”的表达需要做到“狭窄”而纯粹、而不可替代。

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趣味表现力与个体的先天才能、后天的技术能力有关。
先天是不可逆的,技术是可训练的,时代是永远在变的。在这个意义上,先天条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中需要不同的创造智慧。还是那句话:米开朗基罗活在当代,也就是一勤奋、有信仰、写实能力强且频繁得奖但学位外语考试总不够分,不停抱怨安迪·沃霍尔的低俗、弱技、投机的怀旧型文艺青年。
调侃之余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在这个不是为你准备的却你又无法逃避的生存环境中,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没有机遇,你是坚强的个体,有了机会,你展示什么?
做艺术的实践自悟能力,与其说得自生命直觉,不如说得自敏感的文化眼界。生命直觉、技术能力决定实践的路径,眼界的直觉决定实践的过程质量。做教师多年,看到了太多挥霍才能与技术的人,也见过超越自己局限的人。才能、机遇可欲不可求,技术、眼界皆可求。
中国教育,不缺训练,缺眼界。中国艺术,不缺才能,缺眼界。中国美术文化,还没有形成真正现代的“艺术界”。
这不是坏事,是未来的机遇。你如何进入下一“界”?



惠特尼·休斯顿的天赋
+ 克里夫·戴维斯的眼界 = 乐坛天后的艺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