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日,来到绿树成荫的广州,出席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十年展望——中国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
亚运会留下的符号:小蛮腰。
第一天开幕式后,教育部体卫艺司万处长的讲话透露,全国基础教育师资超编100万人,但艺术师资缺编40万人。主要是农村学校。是典型的结构性缺编。另一方面她指出,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教学研究,但现在一些研究题目像是“教育局长”思考的工作问题,最缺针对问题的实证研究、基础研究、实践研究。同感啊。
周荫昌老师的演讲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关于“艺术教育一定要通过艺术的感性活动实践,艺术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是通过艺术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教育”,以及他那让人嫉妒的以作曲家的演唱表达能力进行的作品举例。
近年,山东把艺术内容列入“3+X+1”模式中进行高考,尽管对普通中学艺术课程的开设和艺术教师地位提升有所帮助,但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与价值却在这种应试的“基本能力”试题揣摩、问点设计中,消解殆尽。正如有人在这里留言中所感叹:
“信息技术不实践操作,而是学生都在死记硬背提纲做题!天天的早晚自习,连个体育外堂课也没有!却要坐在教室背跳高的姿势,交接棒的方式,难道不悲催吗?真正的残害中学生!基本能力课竟然不知《命运交响曲》,从来不上音乐(课)谁听过呢,黄加蓝等于绿色,从没有美术课谁知道呢?”

我应会议主办方邀请,在第二天上午做了“高等美术学科教师教育:应对与建构”的专题演讲。观点:“应对”——2005年前,高等美术教师教育主要是应对基础教育师资缺乏、开课不足等问题,主动的学科自觉不足。“建构”——2005年教育部颁发美术学(教师教育)课程指导方案,标志着高等美术学(教师教育)的学科、学科共同体自觉走上建设之路。尽管只能说刚刚起步。
下一步最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建设实践:学科带头人、师资团队、教材、精品课程……我尽量用新的国内外资料分析来说明问题。


上午会议结束,广州美术学院陈教授、广州大学刘教授热情邀请去佛山新扩建的陶瓷艺术区参观工作室,到广州新建的1850艺术区赏红花梨木艺术,尝主人的私房菜。十分愉快。以致后半段忘记拍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