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中午,完成了“国培”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授课,也结束了从10月31日开始历时13天全部围绕基础教育的几项工作。听了60节课,评了11篇匿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通过6人、修改2人、不通过3人),授课3小时,接受访谈1小时。济南、滨州、北京三地往返约1200余公里,
突出的一个感受:理念、方法、实践的三位一体,是做教师的高境界。目前“方法的自觉”需强化。
了解现代教育和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这些参评选手和培训学员来说,不是大问题。他们作为业务骨干,教学实践能力也强。而理念与实践之间,还隔着一个中间层——方法。专业工作人都有方法,否则无法维持基本工作。但“方法的自觉”,却不是每人都有。

何为方法的自觉?
1、善于把理念或“应该”的原则,变为针对具体受众在具体环境中的交流策略。如:学生特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是什么;最近学生中流行什么;他们在当下的视觉环境中的形象认知倾向是什么……同样的课程内容,采取针对学生兴趣与特点的交流策略设计,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这种设计的实践效果,就是方法的自觉。
现代艺术,就是用行为、装置等非技术性的“通俗”媒介,切入对当代文化或社会问题的演绎与解读。作品与文化情境关系的把握与把玩,构成了现代艺术的智慧所在。方法的自觉,体现了现代思想、文化、艺术创作和传播与过去不同的形态特点。
2、夹在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行动方案、形式的设计和效果反思能力,是衡量一位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有人善于夸夸其谈,但实践效果总让人失望;有人经验丰富,但囿于一定模式,局限大。方法的自觉体现为持续的专业反思能力、研究能力,以及自我超越的能力。各行各业都缺这种人才。
方法自觉,是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的基础素质。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执行者,现代的教师是知识的组织者与扩展者。

任何问题,只要是“真”问题,一定是多解的,不会是一解的。自觉地选择解读、行动、表达、展示的方法与策略,并将这种策略与环境条件密切结合,就是智慧的体现。
“智慧”不是“应该”,没有“对的”,只有“有效的”。
智慧的实践需要理念,但它比理念多了实践者的风格与实践环境的针对性。
理念·方法·实践,三位一体最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