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的阳光把几天的阴雨气一抹为透明的青、蓝、黄,但风却明显增强了凉意。一晃一年又近尾。
从年初三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审议会”,到一年中高师《美术鉴赏与批评》教材的写作,中间穿插“国培”授课的行程;再到本月上半段十余天的基础教育省级教学能手评选,今年几乎成了我的基础教育工作年。

周一开始赶填“十二五”高校省级重点学科任务书,周四又接《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主编李岩先生电函,他们想在12期上做一展望“课程改革未来十年”的专题。意在趁课标实验稿实施十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即将颁布的时机,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经验,对未来十年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做一前瞻性的观察,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参考。
回想,自2002年底我接受出版社委托,申报“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项目,到今天也整整九年了。其间,连续突击加班的忙碌与热闹,暴雪夜行高速路上的困倦与后怕,感受评委出乎意料的专业眼界、失望、窃笑……仿佛都是发生在昨天的事。但再看身边,那些曾经融洽合作、激烈交锋的领导、先生、好友多人已离开岗位或即将离开,顿生物是人非之憾。记起老子之言:事大于人。能有幸做成一事,由别人褒贬、谈笑,足矣。
用半天时间整理了自己的想法,是个愿景。“愿景”只是“愿”,“景”也常新常变。仅与继续辛勤忙碌其间的同行们、老师们年终同勉吧。

李岩先生:您好!谢谢您的邀请。
我作为《美术课程标准》审议者,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师与课程改革研究者,看法如下:
课程改革未来十年
孔新苗
1、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所担负的育人作用,得到中小学校长的完整理解与教学落实。国家主管部门出台基础教育美术课程设备标准,指导合格学校达标。美术课程开足、开好。
2、在全球化网络信息时代中,在视觉文化成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特点的生活背景中,美术课程、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生活、审美情趣;认知民族文化经典;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眼界、感受力、理解力方面,担负起了不可替代的育人责任。
3、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农村,美术课程所需要的合格师资条件、基本教学物质条件得到国家自上而下的体制、机制保障。
4、现代的、科学的美术教育基本理念与方法,被大多数美术教师了解和掌握。课程建设能力和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能力提高。美术课程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发挥了亮点效应。
中国美术文化所内涵的民族气质、审美精神,与现代课程建设观念、方法与手段密切结合,美术教师发挥出职业创造力。
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用现代媒体工具记录身边生活等方面,美术教师发挥了特殊作用。
5、学校与博物馆、美术馆建立固定的、长期的课程建设关系。把学生对美术的理解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内外互动,提升美术课程的文化质量、教学效果及与社会、地方资源的结合水平。
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农村学校与都市中的博物馆、美术馆建立关系,使学生的美术作品能在一定时间段中交流到地区之外,让更多的人通过学生的美术作业了解他们、关注他们。让他们享受到参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感受与经验。

6、普通高中美术课的选择性大大增强,教学专用教室、设备完善。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的选课空间、师资条件得到保障。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与美术课程形成有机整体。学生的个性、爱好在美术课程、活动中得到培养与展示。
7、科学的、分层的美术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对教师、课程的定期质量检查有制度规范。
8、美术教材的编辑质量得到提升,有更多的高水平学者参与到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中。
美术课程在利用网络学习环境、使用电子书包等方面的探索取得实质性进展,发挥出本学科的特点。
9、建立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之间围绕培养合格美术师资的学术研究、信息交流、质量反馈机制。生产者与使用者间在“产品”品质中发生的制约关系、需求调节关系得到及时研究、落实。高等教育美术学(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取得成效。为基础教育输送的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明显提升。
高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对国际美术教育改革的前沿与动态能够及时掌握、解读,融合进研究视野中。
孔新苗 博士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 委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院长 博士生导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