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一气听了36节山东省教学能手比赛小学组的课。实在紧张。之所以接受这个苦差,一是因为米老师对我的工作需要总是有求必应,多年来我却因为时间排不开而拒绝了他多次。这次,省教育厅改变评委组成原则,他困难不少,我从命,也还情。
二是多年从事教师教育研究,小学美术课很少系统地听,尽管工作很少涉及小学教育,但这次补上,也算说到做到,落实一直提倡的自己干过的事才有资格与别人交流的原则。也为日益增多的“国培”授课做经验准备。
一周下来最直观的体会有三:
1、比赛课程质量优秀。青年教师的新方法、新表达令人耳目一新。这背后所隐含的劳动投入和个体的才能,没有认真做过课堂教学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2、课上,老师们普遍称呼学生为“孩子们”,感到不舒服。认为还是称“同学们”好。即以一个平等主体的身份对待他们。
“孩子”是需要被照顾的,但在知识与学习的语境中,“同学”的身份更鼓励他们自主的思考与学习。人的社会性自我担当,是中国文化惯习的弱项,一被传统的“君臣父子”之德所囿,一被现代的“教育
=
学校”之见所遮。如,那些怀才不遇者动则回头把自己的学校、中国教育拉上审判席,仿佛自己作为不成功的“孩子”,完全是学校这个“坏家长”误导、教坏了的结果。可怜的“孩子”,无辜,被塑造……但可用抱怨来宣泄。






英才者,生于现实,超越现实,影响现实。缺了任何一样,权贵、明星而已。
3、教师的课堂举例只用“正面的”,极少“反面的”。最常问的一句是“好不好啊?”,回答自然是童声嘹亮的“好!”其实,有意识地针对自己要讲述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设计好不同的案例并置,用案例的比较差异导向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会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自主分析能力。只举一面之例,那更是训练孩子听话,缺少引导学生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