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节赢得三天完整时间,去年底启动的书稿借此又向前关键性地推进一大步。温度合适,脑子好使,如不发生特殊事件,盛夏前完成19万字没问题。交了这笔催促之差,下半年可以腾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

30日晚在齐鲁影城看美国电影《危情三日》,讲的是普通的一家三口由于妻子被误认杀人而入狱,丈夫在没有希望得到无罪证据的情况下,自己从头学起,翻遍资料、问道专家,最后竟能如“特工”般成功帮妻子越狱,转走国外。警察也又一次无意地错过了得到证明他妻子无罪证据的机会(为尴尬的强力机构找台阶)。整体一般,还是好莱坞的老套格式:
1、个体力量无限——理性、坚忍、反应敏锐、善于整理信息;
2、任何强力机构均可能被个体突破——只要大胆、运气、计划周密、意志坚强;
3、男主角形象很酷,女主角像女人不像花瓶……

由此想到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大家都对体制不满、对规则不满……却少见如“越狱”般仔细设计突破的路径细节并认真实施,多见的是有态度、有空闲、有脾气却很少能坚持三年做成一件事的;
少见男主角那种自己掌握自己命运一天天的坚忍 + 坚持,多见有机会就潇洒地点出中国教育的“要害”仿佛自己身在校外 +
国外;
少见面对生活的作弄自己承担自己命运的自强 +
沉默,多见一边享受高校铁饭碗一边唠叨着别人庸俗的生存 + 没社会责任……

这是中西生活观、价值观的差异?如果把它导成中国电影,男主角可能会一边不停申诉、到处抱怨苍天无眼;一边托关系、找门路……最后,终于在 X
X长的贤明关心下,误判得以改变……儿子扑入母亲怀中……晴朗天空飞过一群大雁……剧终。

自己,不是自认有信仰、有观点——网上有;也不是胸怀大义、手握权力——会上有……
自己,是平凡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将生命能量一天天地嵌入这个不理想的世界。在局部,他无法被替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