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一早8:00来到珍珠泉礼堂调试幻灯,然后在春光中闲逛。


会议进程比计划有点超时,原定10:30轮到我,开始时已11:00。尽管要求准备多少讲多少,但还是想12:00能完,尤其是中国油画的顶级前辈坐在台下。结果整一小时完成。先生评价:讲得清楚。



中午一觉到三点,索性逃避草图讨论会。房间在五层安静,正好读书……昨天北京大学出版社刚寄来一摞3月版的新书,挑了其中一本题目最抢眼的《艺术是教不出来的》带在了身边。


记得多年前读过此书作者的另一本书,好像是谈中国山水画的,内容没记住多少,只记得写作思路绕,翻译语言晦涩,没看完。此书正如丁宁在前言中所说,也有点绕,但比上一本好多了。尤其是第一章介绍西方美术学院历史的一段,简明而清晰。
1、“文艺复兴绘画建立在几何学基础上”。建筑的成就对它影响很大。
2、“巴洛克时期的基础是素描”。法兰西学院的规范:要适当,不要性格。
3、包豪斯的基础是“材料”“质感”。旨在提高学生的视觉敏感。
19日,中午乘车去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做报告,题目:《“十二五”高等艺术院系学科建设的空间与机遇》,中国艺术教育正迎来一个自上而下的变革期。

都说中国高教的最大问题是“行政化”,我个人认为:从我们每位个体的日常工作角度看,中国高教的最大问题是:学科的知识更新、学生的学习需要与不能适应这种需要的师资队伍的矛盾。还是那句话:课上50分钟的内在质量,行政化管不着的。
20日上午在烟台没事,外面大风,在交流中心把书看完。有印象的几个观点摘录:
1、作者认为,目前艺术院校的工作室教学制度,一方面否定了传统的学院教学体系,一方面教师自己也说不清楚艺术课程中比技术更重要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它处于教育理论的边缘;处于历史认识的边缘,也处于语无伦次的边缘。”
2、艺术院系的学生中“约有千分之五的艺术学生最终会以他们的艺术为生,只有千分之一的人会声名远播到其所在城市以外。”这个问题中国的教师、学生仔细思考过吗?
3、对“艺术能被教授吗?”的问题,作者以敏锐的思维提出了六个答案:
A、艺术能被教授,但无法确知如何教授;
B、艺术能被教授,但看起来好像又不能,因为只有极少数学生成为杰出艺术家;
C、艺术无法被教授,但它可以得到促进或帮助;
D、艺术不能教授甚至也不能培育,但在艺术刚开始时,教授是可能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毕业后开始创作艺术;
E、伟大的艺术无法教授,普通的艺术则是可以的;
F、艺术不可以教授,其他任何都东西也都不可以。(艺术与历史、哲学一样,在是否可以教授的问题上没有特别之处)


下午的报告2:00开始,用1.5小时。4:00准时启程去日照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用2.5小时。快到时车外夕阳圆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