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感”的文化想象力

(2010-04-03 22:11:56)
标签:

管朴学油画

图像时代

手感魅力

文化想象

杂谈

分类: 经验记录

“手感”的文化想象力“手感”的文化想象力“手感”的文化想象力

 

“手感”的文化想象力

                                              ——《管朴学油画作品集》

 

    当代文化也被称为“视觉文化”,数字技术带来的图像制作、复制、传播的便捷,给人的视觉生活带来了空前丰富的体验。但任何丰富也必然伴随另一种缺失,数字图像使油画艺术所特有的那种笔触的灵气、形象的表现性、色彩的情绪感、画面结构的控制、画材质感的经营,以及这些综合因素所形成的那种画面上不可重复、难于再次复制的“手感”,都被统一到硅材料液晶屏那清晰、平滑的光斑组合之中。最早敏感到图像复制技术对审美经验改变的德国学者本雅明认为,作品作为独一无二的人工制品的“韵味”的消失,正是现代审美的一个突出特点。用另一位德国艺术社会学家的话说,新媒体使“人们得到的是艺术受众的无限制扩大,失去的则是艺术家的手迹。”

 

“手感”的文化想象力

 

   管朴学的作品,以突出的色彩、笔触表现性,帮助观众重温了被电子技术遮蔽的视觉经验。初看管朴学的画,窗前的花卉、山坡下的阳光与绿荫……皆是寻常风景。细看之下,画面中形、色、笔触、肌理、结构……皆以一种活力洋溢的表现性和女性特有的形式敏感与轻松自适的韵律,将观画者的目光拉进充满丰富变化的视觉体验之中,却又不给你清晰的形式逻辑……管朴学作品中的形象单纯而简洁,显然不是作者建构画面的要点,借此,她逃离了在当下艺术中被反复标签的“主题”、“社会”甚至“现代”之累;管朴学的画面结构遵循经典的秩序,视角与结构稳定而和缓,借此,她在以震撼、夸张、躁动为特点的流行视觉文化中,传达了一种悠闲的女性微笑与快意的经典重温。概言之,管朴学的油画,以她特有的“手感的想象力”,引领观众的眼睛在画面上经验一次轻松的发现之旅:色彩、光感、材料、结构……尤其是她的笔触,以扫、刮、滴、堆、压、勾、填的丰富手法,演奏了一曲与当下都市生活“被现代”的快板节奏不同的复调旋律——在明亮的数字图像背景前,凸显了绘画手感韵味的独一无二性。

 

“手感”的文化想象力“手感”的文化想象力

 

   艺术表现的当代性,与其说来自于艺术家的精心构思与标新立异,不如说来自于艺术家个性的、宿命的个体艺术才能与时代文化潮流的互动。如此,所谓创作者的“心态”才那么被看重。与管朴学闲聊,她对画家之间互相影响的利与弊分析给我印象颇深。以我的理解,创作观念之间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从观念确立到作品表达,中间隔着千山万水,哪怕是对观念艺术的创作来说也是如此。艺术,也因此而是“艺术”,不是“生活”、不是“思想”。但在视觉经验传达的层面上,画家之间的影响有时会是致命的。例如,常见到那些故作深沉或东拼西凑之作……管朴学的近期作品,在竭力回避某种东西,又在全力寻找某种东西……她的艺术实践的幸运与特点在于,她有自然生成创作表现性的“自适的心态”和一双“敏感的手”。正如邵大箴先生对她创作特点的分析:“管朴学是一位感觉敏锐、细微、分寸感很强的艺术家,色彩的大关系与小关系处理的得当,颇有音乐的美感,在色彩与涂抹技巧,与肌理的结合中,她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性,自然透露出她内在的气质……”

 

“手感”的文化想象力
    新媒体技术,把雅与俗、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二元等级差异擦平了,当代艺术家在获得了更大的创作空间的同时,也失去了谈论“艺术本质”、“形式规律”的兴趣。在多元共生的生活中,自由的审美经验又在新的层面回归了视觉的基本习惯:向往那蕴含着制作之灵的东西,喜欢那不能被简单模仿与重复的东西。我在管朴学的油画作品中,体悟到一种意味丰富的艺术“手感”的文化想象力。

                                                        2010年3月

“手感”的文化想象力  “手感”的文化想象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