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中国教育存在问题是共识,应对的方案、观点则千差万别。估计几年内会持续吸引眼球、保持口水密度。
教育改革的“大问题”在未来几年的变化或不变化、大变化或小变化,都会对教师群体的日常工作状态、生活心态产生影响。可反过来想,对只有50分钟权力的“小教师”来说,这“大问题”还真那么重吗?
糟糕的高校行政化,真那么影响长达十几年的个人专业积淀?可笑的量化评价,真能牵制我们的学术眼界与专业思维?外行领导的折腾,真那么决定了教师的文化常识与问题意识?……除非主动地或不自觉地把这些“标准”引进你的50分钟。

抗战八年,拼凑而成的西南联大谈不上具有现代大学的起码条件,但4000毕业生中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92位院士;“文革”十年全国大学停办,教育潜行于私相传授的巷尾桌边,养育了1977年恢复高考后那至今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代人……



好的高等教育必建立于好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之上,今天这“大问题”的根子不在教育本身,路人皆知……在现实条件不理想的时候,起码50分钟的质量还是由自己决定的……如同面对“艺术界”的艺术家。
社会现实、生活格式永远是创造个性生成的“托儿”,没它不成。


用嫌“托儿”不正常来表明“不可干”或“干不成”的清醒与特立独行,是互联网时代的时尚;
以“有学历”、“有眼光”来承载笑庸俗、鄙体制的清高与明白的焦虑,是高教普及时代的流行装。
以我见,在教育、艺术领域,看不见“托儿”的,只能讲正确的套话;只看见“托儿”的,说的是有道理的闲话;把“托儿”当托儿用的,可能进入创造的语境和做事的状态了……文化社会学,有时看上去真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