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艺术世界丰富多样,不管古典的、现代的、具象的、抽象的、架上的、行为的、装置的、视像的、商业的、自慰的……都有交流的空间,关键看你在哪个层次上玩,是否玩得“纯粹”……


如果说“品味”有那么点等级、时尚的“偏见”色彩,如同穿衣服的眼光,昂贵的名牌照样可以拼装出一个把人雷得外焦内嫩的移动俗物,那么“纯粹”就是作品设计表现、技术制作的直接效果,不分档次,只求够绝。如那个情节简单、对话粗糙、表演套路但视觉效果震撼的《变形金刚2》。


论对社会、文化的体验,艺术家不会比政治家、思想家更深刻,论对人类、自然的把握,艺术家不会比历史学家、科学家更有知识,但艺术家会以艺术独有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并不“深刻”、知识含量并不高的体验和观点,如果在形式上做绝,往往能获得比政治的言说、理论的逻辑、历史的描述、科学的公理更加直观、有趣、有力、充满意味、夺人眼球、不可替代的效果。这一点,构成了艺术生活的“内在支撑”(有感于刘飞老师的博客留言)。因为艺术家只有这“一点”可以玩。其它的事别人都比艺术家有实力、有资格、玩得地道、让人放心。
艺术有档次之差,正如人有智力高/低、德行正/邪、态度实/虚之别。但在今天这个anything
goes文化氛围中,艺术世界很看重你是否能做绝,做纯粹。


成功需要运气,敏感需要才气,品位需要素养之气,大致都有些宿命色彩。但能不能在自己作品上做得“纯粹”,就是个人的事了,与外力基本无关。因而有那么多人、花那么多的心计去获取它,用生命的形式、心灵的本能这些无法证明的东西去解释它。
如果真诚投入了、下大力气了还做不到“纯粹”,就需要回到艺术“品位”上找原因了……艺术,毕竟不是技术、权术,正如有钱、有权、有头衔,并不代表有可让人尊敬的德性和趣味。
品味并不“虚”,纯粹是途径,艺术是游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