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日上午,去新美术馆看了多年来第一次举办的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美院近年学科门类增加,建筑、设计、视像、实验艺术使展览在形式、样式上十分丰富,一改以往国、油、版、雕传统项目依次独唱的场面。
馆内不许拍照,但没有标志,拍了几张之后才被通知。学弟王璜生走马上任新馆长后,不知会有什么举措。


中午乘车回济。从骄阳似火的三环进入北京南站,室内的设计格调更显出宜人、成功之处。


3日下午参加省美协国庆美展油画作品初选,满地、满桌的照片,第一遍看过来印象有二:数量大;年轻作者多。第二遍看下来印象鲜明:重形象轻表达。或者说,许多作品关心形象呈现的技术、样式重于关心油画语言、品味的艺术表达。
以我见,这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当下山东艺术教育的问题:关心艺术品味不够。
艺术教学由三大目标组成: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艺术素质。而艺术专业的课程只有两类:技能课、理论课。所谓的“艺术素质”是通过技能、理论课程为中介来培养的,没有专门的“艺术素质课”。正如生活中有“职业培训”、“干部培训”却没有“爱情培训”,那只能在生活、工作中“自然地”学习,靠得是相遇的缘分和交流的悟性。艺术专业学习的是技术、理论,最后终要掌握的却是艺术,是艺术创造能力。
艺术学习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技术、理论单门成绩的优秀,不一定就是具有了艺术感悟力、创造能力;而具有艺术感悟力、创造能力的人,则一定会在技术、理论的某一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

如此,艺术学习是学技术,更是在技术学习中感悟使用技术的趣味和品位;艺术学习是训练基本功,更是磨练对造型的敏感、对画面的控制;学艺术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对艺术现象、问题的主动思考兴趣;学艺术需要埋头苦干,更需要扩大眼界,通过学习来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而以我的有限观察,我们往往更关心做得“精致”,而不注意造型的品味;更追求局部的“细腻”,而常损失了画面的“意思”;更喜欢模仿流行的符号、样式,而忘记了利用流行来突显“自己”;更认可标准答案,而忽略对问题的敏感;更相信有定论的知识,相对放松对艺术世界丰富现象的了解……
技术/品味、功夫/意思、知识/问题、课堂/社会、流行的/自己的,本不是对立的,其间的分寸把握,可能就是“艺术素质”生成的经验过程。
艺术,玩的就是品味。应该有过“山寨”的经历,山寨模仿大名牌,总比“土油画”来的有意思。在图像时代,“土”不是真诚、自然,是艺术上的懒惰、不善于使用技术和见识有限。
关心艺术的品味,经过山寨,走出山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