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阵太忙,粗略一算十余天来除了吃饭睡觉,1/6时间在各种车和飞机上1/4时间在开会1/4时间在应付各种表格1/3时间在讲课……剩下那一点好像用在收发邮件和接电话上……算是长时间没上博客的理由吧,感谢大家的关注。
被问到我主编的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版高中《美术鉴赏》,教师使用哪些备课参考书目,这里抓紧时间回答,明天又是一天的会。
《艺术发展史》
[英]贡布里奇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该书在西方美术史著作中的地位是世界公认的。记得在一次全国高校西方美术史教学研讨会上,浙江大学河清先生对此书惊人发行量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大意是欧美基本人口数量与这一发行数字的关系太离奇。好像范景中先生谈了此书与欧美各国和其它翻译国家几代人之间的关系,说明其巨大发行量是基本可信的。
抛开这些不谈,该书对西方美术的阐释深入浅出,故事生动,要点鲜明。且翻译用心,后面的注释十分丰富,对教学特别实用。我个人的观点,西方美术史最好读西方人写的文本。
《新艺术的震撼》
[美]罗波特·休斯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正如任何科学、生动的思想视角也不能避免自身的盲点,贡布里奇对西方艺术史的解读逻辑(所谓“视觉匹配”等),走到20世纪50年代后的西方艺术面前就有江郎才尽之叹,所以推荐休斯的这本书。
该书特点有二:一是语言生动。记得好像休斯主业是新闻作者,并不是职业美术史专家(也许不准,手边没这本书)。他诙谐、生动的语言对描述现代、后现代艺术相当适合。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阅读经历,许多谈后现代文化、艺术的文章本身就十分“后”,总是用一些晦涩的字词取得像某些后现代作品那样令人费解的效果,却不能像波普艺术那样明白直观。而休斯做到了“像波普”。
二是缺少内在的逻辑线索。有得必有失,书中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现象的介绍资料丰富,但内在文化原因的阐释不足。好在用作对普通学生欣赏课程的教学背景资料,满够用。
《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
丁宁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是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留学英国专攻艺术史。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一是因为目前热闹的“视觉文化”把美术的边界扩展了许多,各种图像都成为造型艺术学科关注、使用、解读的对象。这是好事,我们这些学美术的人文化地位提高了,等有一天大学中的文学院小于视觉文化学院,那时我们就真正进入“读图时代”了。
二是此书对经典美术作品、现象的解读是从外部展开的,这一视角在美术史书中没有。请看目录:
希腊艺术:古典文化的一种范本
“埃尔金大理石”:文化财产的归属问题
艺术品的偷盗:文化肌体上的伤疤
捣毁艺术:视觉文化的一种逆境
艺术品修复:一种独特文化焦点
图像的文化阐释
艺术博物馆:文化表征的特殊空间
中国美术:视觉文化的特殊形态
艺术教育:一种文化的塑造
我认为,所谓“视觉文化”的真正涵义,是这些关于视觉文化的成果、财产、现象所表征的人类生存、社会机制和历史事件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大家现在可以读图不看字,或少看字了。
就目前中学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来说,了解这些观察艺术的文化视角十分必要。
《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
张法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一定要看中国人写的。中国美术史大学时大家都学过了,可能当时感觉还有些枯燥……但读张法此书一定有趣,原因是他高屋建瓴地把中国古典艺术中的书法、绘画、文学、戏剧、工艺等整合起来,用清晰的逻辑框架和生动的作品案例进行阐释,看后可获得对中国艺术概括的美学品格把握和审美经验提升。比起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此书更多对具体作品的阐释;比起陈炎四卷本的《中国审美文化史》,它更凝练实用。当然,如果能结合起来都读,那你对中国艺术文化的了解,应该说是近朱者了。
《20世纪中国绘画美学》、《中西美术比较》
孔新苗 山东美术出版社
前一本是我的博士论文,获2002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美术学学术著作提名奖和2003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自认为用明晰的线索、形象的语言,把20世纪中国美术的基本历程进行了梳理与阐释,资料丰富。
后一本直接与鉴赏课的教学内容相关,或者说《美术鉴赏》教材的框架,就是源自我写作这本书而获得的研究积累。该书已再版3次(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2006),修订一次(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被华中师大、浙江师大、山东师大、徐州师大等国内高校作为研究生教学参考书,被台湾国立成功大学、静宜大学、东海大学等作为研究生、文学院本科三、四年级选修课参考书目。
以上几本,我认为基本囊括了《美术鉴赏》教学所需要的知识、资料与观念,与老师们在读大学时使用的美术史教材内容,形成拓展关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