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的最后一个活动,首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研讨会12月1日顺利结束。我也渡过了忙碌的十天。
第一次使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的会议厅,十分舒服,空气、空间、色彩、材料的感觉都体现了高品位,声音效果也好。
厅内没有窗户,我座位下那个黑圈可能是空气口,从第二排开始每座下都有一个。

会议厅外的休息厅宽畅通透,缓慢的白色台阶与前厅和展厅连接,照片没有反映出效果。北窗前是咖啡吧,窗外一览美院北门小广场。

由于赶去英国的班机,徐冰的演讲提前到上午第一位,这一不得以的临时变化也部分象征了本次会议的特点:相比前几届更加关注从创作、学术、文化层面对美术教育的思考,弱化了基础学校教学经验、案例的交流。


徐冰的演讲内容突出了创作与教育的关联。他正在为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做的公共艺术作品“凤凰”,在材料使用上显示了不凡的创意——使用建筑工具、废料。






夜晚,凤凰将成为一个光的图案。
整个作品让人感到在充满金钱、财富、欲望的光亮闪耀的现代大厦中,一只用浸满民工汗水的建筑工具、垃圾组成的“凤凰”,展现了当代中国在现代化路途中耐人寻味的都市景观。
Lourdesk
Samson 教授
我的演讲排在下午第二位。前面菲律宾米里亚姆学院教授 Lourdesk
Samson刚把数字时代的技术优势对于美术师资培养的优点大大赞美了一番,我正好提出对其消极问题的思考。在题为《新媒体视觉文化与书画经验》的讲演中,我针对网络化、数字化的图像之潮在极大地满足了人们随意流览、采摘图像的快感的同时,其技术、形式的同质化、时空的平面化对人的时空感、想象力的控制;数字图像的虚拟化、高速度对人的身体现实经验的扭曲等新感受,提出了以中国书画经验进行应对的观点。并即兴引用徐冰上午讲演的内容进行了解读。算是一个从哲学层面切入的反思。(具体内容等下次介绍)



与香港美术教育协会副
会长韦政先生商量会议闭幕式事宜。
著名油画家陈淑霞教授送我一本她去年出版的大型作品集,精美之极。细心的她当时没有给我,回到济南才发现已用快递送到,估计是她不想让我把这么厚重的礼物自己扛回来。
我主持了会议的闭幕式,代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将会议旗帜交给下一届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的代表。


会议主席、各位嘉宾、各位专家:
三天时间,我们开了一个内容充实而有特点的会……本次会议在中国美术学科最具学术威望的中央美术学院召开,并汇集了世界华人美术教育领域的权威人士,是否能成为一个信号或象征,表明美术教育研究正在将自己的学科实践,向着吸引华人世界更多的艺术家、各领域人文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参与的方向发展,一个更加开放的、集中各种智慧与各种社会文化能量的美术教育事业,正在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拓展自己的边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