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应邀参加各地教育局组织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学研讨会、师资培训会,近一年来常被问到的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您认为XX画家的《XX》作品,应该属于具象的?还是意象的?
这时我总是反问:“有必要去把如此丰富的古今中外美术作品进行具象、意象的分类吗?”后来知道,这一问题是教材引出的。

人美版《美术鉴赏》第3-5课的标题如下:
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显然,教材中“具象”、“意象”的区别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学中老师们自然会被学生问到某一作品应属哪一类的问题,他们感到不好回答,或者回答了之后学生对答案提出异议,就希望从我这里得到帮助。但这是一个被教材误导出的“假问题”。教师们(包括教材的编者)根本不可能完满回答这种提问。
教材编者的设计用心是明确的,要用“具象”、“意象”、“抽象”三个概念,对美术作品进行分类。姑且不论用这种分类方式组织美术课程内容,对高中生学习美术鉴赏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视觉审美经验。问题是,具象、意象、抽象三个概念,是不能对等排列的。
“具象”与“抽象”是对等的概念,一般凭常识即可把握。
所谓“抽象”,是画面上没有可引起对具体客观物象联想的“形”,“抽象艺术”这一称谓在普通人中没有多少理解障碍。

康定斯基 《构图5号》
“具象”与“抽象”相对,一般指画面上有可辩认的自然形象(哪怕是变形的、模糊的),这可以包括从最写实风格的作品,直到我们在石头纹理、墙壁屋漏痕中发现的山水、人物形象。

(据前几天新浪网消息:英国《太阳报》报道,一颗在轨卫星最近拍摄到了火星上一个坑里的有趣地貌,这个地貌看起来非常像是一张“笑脸”。专家们称,这只是由于地貌特征所造成的巧合,但它看起来很像是大笑的外星人在作广告。)
“具象”一词在《辞海》、《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没有单独条目,一般口语中也少用。不知教材编者是否为了“意象”而选择了“具象”,以为一字之差就能成为对应概念(从课文看编者的理解是:具,写实也;意,写意也)。但汉语的伟大与微妙就在这里,如“想像”与“成像”一字之差,都具有“形成形象”的意思,却说的是不同领域的事情。“具象”与“意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差异,仔细琢磨类似我们口语中“老公”与“老母”的差异,赵本山曾并列起来讨大家一笑。
但“具象/抽象”放在一起还是十分清楚的。用大白话说:一是能看出XX的模样,一是看不出画了什么东西。当“现实主义”或“写实”在上世纪80年代不能代表多样风格的创作现象时,许多美展就以“具象”为关键词,表示一种走出“写实”的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但又不是抽象艺术的新探索。
关键问题还是出在“意象”。即教材编者未明其妙地在“具象/抽象”十分清楚、且约定俗成的关系中,塞进一个“意象”。
意象。《辞海》解:“①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②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据《辞海》,①、②两个意思都清楚界定了“意象”是指:来自客观物象(①
记忆表象、知觉形象、经验材料,② 外在物象),又加入了主观情思(① 想像、加工生发,②
主观情意、比兴手法),之后形成的审美意象(①
想像性表象、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② 心象、表达的作者情思)。
由上述解读,“意象”,是对艺术思维方式、艺术表达情感形式的描述,强调了主观情感对客观形象的“审美改造”或审美升华。但“意象”中还是有“象”,不是“抽象”。其整体关系如下:
具象
——
抽象
/
\
(客观的、写实的、再现的)形似 —— 意象(主观的、写意的、表现的)
“形似”与“意象”对应,不如“客观/主观”、“再现/表现”、“写实/写意”有那么鲜明的约定俗称的对等性,但分拆在两边括号中,表达“形似/意象”的内涵差异是没有问题的。
如此,“意象”恰位于“具象/抽象”两大类别之间,比“形似”更偏主观、表现、写意,但还没有进入“抽象”的范围。而与“抽象”相比,它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不出“具象”的大圈。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传统艺术所崇尚的“立象尽意”,“境生象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意境论和丰富多彩的山水、人物、花鸟艺术创作经典。

清 朱耷
因此,把“意象”插入“具象/抽象”之间并列,必然导致混乱。正如这样提出问题:“华南虎属于猫科动物?还是属于动物?”你如果回答:“华南虎属于动物。”就意味着它不是猫科的,但显然它又不是其它科的,就只好成为一种“意象的”动物,类似轰动全国至今还没有结果的那只“周老虎”。而回答:“属于猫科”。问者则会反问:“华南虎不是动物吗?”

陕西省林业厅官员与猎人合作,带虎上山拍下的“意象”华南虎
教材把委拉士贵之的《英诺森十世像》划为具象作品,汉代雕塑《说唱俑》划为意象作品。据说就真有高中一年级学生问教师:“为什么《说唱俑》不是具象作品?”教材主编能帮助回答?

汉 《说唱俑》
教材编者对概念的把握不准,也源于对艺术的基本特点理解不足。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作者的主观情思、风格手法在作品中的独特表达,否则就不配称为“艺术品”。委拉士贵之以艺术家独具的犀利眼光与画笔,在《英诺森十世像》中突破当时一般名人肖像制作中追求尊贵、华丽、虚荣的手法套路,表现了他对描绘对象内在性格的理解和艺术呈现。对委拉士贵之个人来说,这是“忠于自己的感受”;就作品在当时给定件者的震撼和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历史效果来说,这是一件有相当个性特点的划时代作品。教材第3课的标题是:“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这里用“如实地再现”来给“具象”定位,是用猫科动物的特点概括动物的特点。
其实,用主观/客观、写实/写意、再现/表现来表达教材设计者原初的意思,更通俗、更方便、更准确。引进一个“意象”,编者功力不足,欲乘千里马,反摔伤了骑马人。

委拉士贵之 《英诺森十世像》
教材出现错字或资料错误,教师、学生在学习中可自行修正(不出现最好),而本文提出的这类问题,非专业研究者很难去应对。话说回来了,教材的3、4、5课如此结构,即使教师们发现了问题也无法修正。不是吗,尽管在华南虎事件中没有利益的旁观者、各行专家和媒体在不断质疑,“周老虎”不是至今还瞪着圆眼看世界吗……
不是玩笑,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大员们不就潇洒地放过了这一问题吗!当有一位中学教师反复问我:“吴冠中的这些作品,应该算是具象的?还是意象的?”我哭笑不得……


吴冠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