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小雅·小旻

(2024-10-05 12:01:51)

诗经·小雅·小旻

诗序:毛诗序》说:“《小旻》,大夫刺幽王也。”

小雅·小旻

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词句注释

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旻(mín)天:秋天,此指苍天、皇天。疾威:暴虐。

敷:布施。下土:人间。

谋犹:同义复词,谋划、策谋。犹,通“猷”,谋划。回遹(yù):邪僻。

斯:犹“乃”、才。沮:停止。

臧(zng):善、好。从:听从、采用。

覆:反、反而。

孔:很。邛(qióng):毛病、错误。

潝(xì)潝:小人党同而相和的样子。訿(z)訿:小人伐异而相毁的样子。

哀:可哀。

具:同“俱”,都。

依:依从。

伊:推。于:往、到。胡:何。底:至,指至于乱。

龟:指占卜用的灵龟。厌:厌恶。

犹:策谋。一说通“繇”,繇词,卜兆的占词。

谋夫:出谋划策的人。

是用:因此。用,犹“以”。集:成功,成就。

发言:议论。盈庭:充满大庭。

咎(jiù):罪过。

匪:同“彼”。行迈谋:关于如何走路的谋划。

不得于道:不能找到正确的路。

匪:非。先民:古人,指古贤者。程:效法。

大犹:大道、常规。经:经营、遵循。

维:同“唯”,只有。迩(r)言:近言,指谗佞肤浅无远见的言论。

争:争辩、争论。

筑室于道谋:造房屋却和路人商量。道,这里指路人。

溃:通“遂”,顺利、成功。

靡:没有。止:礼。靡止,犹言没有礼法、没有法度。

圣:圣人。否:不是。

靡膴(w):犹言不富足、尚贫困。膴,肥。

哲:明智之士。谋:有智谋的人。

艾:有治理国家才能的人。

无:通“勿”。沦胥:沉没。败:败亡。

暴虎:空手打虎。

冯(píng)河:徒步渡河。冯,同“淜”,无舟而渡河。

其他:指种种丧国亡家的祸患。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jng)兢:谨慎的样子。

履:踩踏。

小雅·《小旻正义编撰

序:《小旻》,大夫刺幽王也。笺:所刺列於《十月之交》、《雨无正》为小,故曰小旻。亦当为刺厉王。

疏【“所刺”至“小旻”。正义曰:经言“旻天”,天无小义,今谓之“小旻”,明有所对也,故言所刺者,此列於《十月之交》、《雨无正》,则此篇之事为小,故曰“小旻”也。《十月之交》言日月告凶,权臣乱政;《雨无正》言宗周坏灭,君臣散离,皆是事之大者。此篇唯刺谋事邪僻,不任贤者,是其事小於上篇。与上别篇,所以得相比者,此四篇文体相类,是一人之作,故得自相比校,为之立名也。毛氏虽幽、厉不同,其名篇之意或亦然之。】

严粲曰:小旻刺不能听谋,将致乱也。

一章: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传:敷,布也。笺云:旻天之德,疾王者以刑罚威恐万民,其政教乃布於下土。言天下徧知。传:回,邪。遹,辟。沮,坏也。笺云:犹道沮止也。今王谋为政之道,回辟不循旻天之德,已甚矣。心犹不悛,何日此恶将止?遹音聿,《韩诗》作“鴥”,义同传:邛,病也。笺云:臧,善也。谋之善者不从,其不善者反用之。我视王谋为政之道,亦甚病天下。

疏【毛以为,旻天之德,今疾王以刑罚威恐万民,政乃布於天下,遍知之。王既为天所疾,政教当顺天为之。今王谋为政之道,又多邪僻,不循旻天之德,已甚矣!何日王之此恶可散坏乎?言王无悛心,恶未可坏,故有谋之善者王不从之,其不善者王反用之。是恶不坏也。王恶如是,我视王谋为政之道,是亦甚病我天下之民矣。郑为厉王,言何日王之此恶将止?止亦坏义,无多异。正以行恶,宜为休止,故易传也。《说文》云:“悛,止也。”】

二章: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传: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称乎上。笺云:臣不事君,乱之阶也,甚可哀也。《尔雅》云:“潝潝、訿訿,莫供职也。”《韩诗》云:“不善之貌。”称其,一本作“称乎”。笺云:于,往。厎,至也。谋之善者俱背违之,其不善者依就之。我视今君臣之谋道,往行之将何所至乎?言必至於乱。背音佩。

疏【毛以为,幽王时,小人在位,皆潝々然自作威福,患苦其上。又訿訿然竞营私利,不思称於上。臣行如此,亦甚可哀伤也。王不用善臣,又弃职事,君臣并皆昏乱,故云:谋之其有不善者,则君臣俱於是共背违之;谋之其有不善者,则君臣俱於是共就依之。我视今君臣所谋之道,唯如往行之人,将何所至乎?行无所至,犹谋无所成,是言必至於乱也。郑以“厉王时”为异。传“潝々”至“乎上”。正义曰:《释训》云:“潝々、訿々,莫供职也。”李巡曰:“君暗蔽,臣子莫亲其职。”郭璞曰:“贤者陵替,奸党炽盛,背公恤私,旷职事也。”皆言其大旨耳。彼不解潝々、訿々之文。潝潝为小人之势,是作威福也。訿訿者,自营之状,是求私利也。自作威福,竞营私利,是不供君职也。此传亦唯《尔雅》文径解其意,患其上者,专权争势,与上为患。不思称上者,背公营私,不思欲称上之意,亦是不供职之事。】

三章: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传:犹,道也。笺云:犹,图也。卜筮数而渎龟,龟灵厌之,不复告其所图之吉凶。言虽得兆,占繇不中。传:集,就也。笺云:谋事者众,而非贤者;是非相夺,莫適可从,故所为不成。適音的。传:谋人之国,国危则死之,古之道也。笺云:谋事者众,讻々满庭,而无敢决当是非,事若不成,谁云己当其咎责者?言小人争知而让过。笺云:匪,非也。君臣之谋事如此,与不行而坐图远近,是於道路无进於跬步何以异乎?

疏【毛以为,言小人不尚德,而好灼龟求吉,请问过度,渫渎神灵。我龟既厌繁数,不肯於我告其吉凶之道也。又王之朝上,谋夫甚多,而非贤者。是非不决,是用为谋者不得成也。发言则讻讻满庭,而无肯决当是非。事若不成,谁敢执其咎责乎?以初无决当,败则相推,故谋无所成也。其君臣之谋事如此,似欲行之人,非於道上,而但坐谋远近,是用不得於道里,何以异乎?谋而不行,则於道不进;言而无决,则於事不成之。郑为刺厉王。言问龟,龟不告所图之吉凶。以本问龟为有所图谋,故不从吉凶之道也。笺“卜筮”至“不中”。正义曰:礼,龟曰卜,蓍曰筮。而此龟并言筮者,以卜筮相将之物,故并言以协句。《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彼论弟子问,师以筮言之。是数问则慢渎,故至筮龟灵也。此言数者,谓小人好卜数问,不是一事,而至三四也。龟灵厌之,不复告其所图之吉凶。虽得兆,及占之於繇,则其言皆不中。言吉不必吉,凶不必凶,是不告也。定本云“虽得兆”,无“吉”字。俗本有“吉”字,衍也。兆者,龟之亹坼。繇者,卜之文辞。古有其书,《左传》每云“其繇曰”者,是也。传“谋人”至“之道”。正义曰:解所以有咎之意。小人取不若人,争为己智,故谋则发言盈庭。若要之决,则国危当死。彼智不知,及虑有死责,故不能决,正无敢执咎以归己者。《左传》说“楚伐郑”。郑六卿,三欲从楚,三欲待晋。“子驷曰:‘请从楚,騑也受其咎。’”是敢执之也。笺“无进於跬步”。正义曰:《乡射》注云:“矢幹长三尺,与跬相应,则半步也。”《尔雅》亦云:“一举足谓之跬。”】

马瑞辰曰:不我告犹猶、古同声,猶当为繇字假借,谓繇词,即笺所云“占繇不中”也。是用不韩诗外传引诗“是用不就”,就、集一声之转。顧命“克逹殷集大命”,汉石经作“克通殷就大命”,是集、就通用之证。传训集为就者,正以集为就之假借,即读集音如就也。或以集为不协者,误。行迈谋匪、彼古通用。广雅:“匪,彼也。”“如匪行迈谋”,王尚书云谓与“如彼筑室于道谋”、雨无正“如彼行迈”句法同,是也。笺训匪为非,失之。

四章: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传:古曰在昔,昔曰先民。程,法。经,常。犹,道。迩,近也,争为近言。笺云:哀哉!今之君臣谋事,不用古人之法,不犹大道之常,而徒听顺近言之同者,争近言之异者。言见动轫则泥陷,不至於远也。溃,遂也。笺云: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疏【毛以为,可哀哉!今幽王君臣为政教之道,非用古人是为法,非用大道是为常。徒维浅近之言,而同者於是听用之,言而异者於是争辨之。言发意鄙近,无期远大也。如彼筑室於道者,得人而与之谋其所为,而路人之意不同,是用此室不得遂於是而成也。言浅近之人不可谋道,犹路人不可谋室,故比之。郑以刺厉王。哀哉!今君臣之为谋事也。馀同。传“古曰在昔,昔曰先民”。正义曰:《国语》文也。据今人而道古人,谓之在昔。据昔而又道其先民。民者,人之大名,其实是贤圣者也。笺“不用古”至“於远”。正义曰:先民斥人,故知古人之法也。古人之法,是先王成事已行者也。大道之常,谓礼乐典法,古今所通者也。同是今言,而云是听、是争,故知听其同者,争其异者。《楚辞》云:“朝发轫於苍梧。”王逸曰:“轫,友轮木也。”《说文》云:“轫,碍车木也。”动轫者,谓去木动轮而发行也。《论语》云:“致远恐泥。”郑云“则泥”,意出於彼也。

马瑞辰曰:匪大犹是经经,朱彬谓当训行,是也。孟子“经德不回”,赵注:“经,行也。”“匪大犹是经”犹云匪大道是遵循耳。遵、循皆行也。若常亦为行,故庸为常亦为行。然云“匪大猷是常”则不词,故笺必增其文以释之,云“不循大道之常”,其义始明。不知经即行也,循也。经文原自明显,自传训为常,义始迂曲耳。迩言说文:“争,引也。”争之本义原谓引之使归於己。引有援据之义,“是争”与“是听”义正相近。又按曰:广雅释诂:“,善也。”,争或即竫字之省,谓维迩言是善也。传谓在下者争为迩言,与“是听”属上义不贯。笺读争如争辩之争,亦非诗义。是用不于成溃即遂之假借。溃、遂古声近通用。遂借作溃,犹角弓诗“莫肯下”,荀子引作隧。

五章: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传:靡止,言小也。人有通圣者,有不能者,亦有明哲者,有聪谋者。艾,治也。有恭肃者,有治理者。笺云:靡,无。止,礼。膴,法也。言天下诸侯,今虽无礼,其心性犹有通圣者,有贤者。民虽无法,其心性犹有知者,有谋者,有肃者,有艾者。王何不择焉,置之於位而任之为治乎?《书》曰:“睿作圣,明作哲,聪作谋,恭作肃,从作乂。”诗人之意,欲王敬用五事,以明天道,故云然。笺云:沦,率也。王之为政,当如原泉之流,行则清。无相牵率为恶,以自浊败。

疏【毛以为告幽王。今日民下之国虽为狭小,其民或有通圣者,或有不能者。民虽无法,其性亦或有明哲者,或有聪谋者,或有恭肃者,或有理治者。王何不用焉,致之於位,而何用小人乎?所以令王用此圣哲者,以王为政,当如彼泉之流,行则清,拥则浊也。无相牵率为恶,以自浊败。若任小人,则王政败,故欲王用贤哲也。郑以告厉王。今天下国家之诸侯虽无礼,其心性有通圣、有贤者。馀同。传“靡止”至“理者”。正义曰:以靡止犹言狭小无所居止,故为小也。言小者见虽小,尚有之义以为劝戒。经言“或圣”,传兼言人有通圣者。通者,通知众事,故称圣人。然通事有多少,则圣中有等级。此劝王用圣,则当时有之,直是通知事者,未必即是大圣,故兼言通以辨嫌也。有不能者,止谓不能为圣耳,犹是贤也,故笺云“有贤者”,即此传言“不能”,一也,以劝王用之。不应言全无所知或否为不圣而贤也。亦有明哲者,其上特言“亦”者,以其文隔“民虽靡膴”,与“或否”连,故言亦也。传以自圣及乂,皆是民有,故於哲上言“亦”,明其通谓民也。定本及《集本》“有通圣”上无“人”字。靡止言国,靡膴言民,为文势互相通耳。别无义也。郑训膴音摸,为法。王肃读为膴,喜吴反。膴,大也。无大,有人言少也。国虽小,民虽少,犹有此六事。未审毛意如何,今同之郑说。笺“止礼”至“云然”。正义曰:以《相鼠》云“人而无止”,《孝经》曰“容止可视”,是止为礼也。又以民、国相对,王之用臣,不止於民,故知国谓诸侯。上举诸侯,下言庶民,於中唯贤则任也。於国言圣贤,於民言哲、谋、肃、乂。以圣贤比四事为优,故属之诸侯耳。其实互相明也。国言礼,民言法,一也。言虽无礼法者,礼法大行之日,则比屋可封,贤人众多。今虽无礼法,於中犹有此五事也。以五事人性行之能,故皆言其心性焉。既陈此言,明教王择人,任之为治也。毛五事皆准《尚书》为说,故笺引《书》曰以证之。所引“从作乂”以上皆《洪范》文也。彼注云:“皆谓政所致。君思叡则臣贤智也。君视明则臣昭晳也。君听聪则臣进谋也。君貌恭则臣礼肃也。君言从则臣职乂。”是也。彼先言恭,次从明、聪、睿,与此不次者,彼五事貌、言、视、听、思为次,注云:“此数本诸昭明人相见之次也。”以人先须貌严而后出言,言从而后视明及听聪、思睿。是人之明见在前,故如彼次。此则用优劣为差等,故圣哲为先,乃谋次之。谋虑出,必肃恭在貌,故肃次谋也。乂者,治理之名,乃是人之伎能,贵行贱能,故最在下。顺此《诗》经,故倒彼《书》文也。然叡、明、聪、恭、从,是君德也。圣、哲、谋、肃、乂,是臣事也。所以得相将者,郑云“政所致”,是以类相应,故虽君臣之事,可以相通也。“敬用五事”,亦《洪范》文也。五事者,即彼云“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叡”,是也。此五事本诸天道而来,举此五者,教王择焉,是欲令王敬用五事,以明天道,故云然也。此并“或否”为六,言五事者,贤是圣中之别,与圣为一故也。笺“王之”至“浊败”。正义曰:此云“无沦胥以败”,明行则为清,不至浊败也。《抑》文全与此同,不言清者,以彼承“皇天弗尚”之下,取虚竭将亡为义,故不须言清浊。】

马瑞辰曰:国虽靡止传以靡止为小,则止宜训大矣。抑诗“淑慎尔止”,传:“止,至也。”尔雅:“,大也。”释文:“晊,本义又作至。”易“至哉坤元”,犹言“大哉乾元”也。止与至同义,至为大,则止亦为大矣。下言“民虽”,韩诗作,犹无幾何。、膴一声之转。尔雅:,大也。”字通作膴。韩诗以“靡腜”为无幾何,是亦以腜为大也。靡膴犹言靡止。王肃述毛,训膴为大,言“无大有人”,得之。笺训止为礼,膴为法,盖读膴如模,释文“徐云郑音模”是也,义与传异。孔释毛,以为“民虽无法”,是误以笺义为传义矣。传不言憮大者,以其义已著於巧言篇耳。巧言篇“乱如此憮”,传:“憮,大也。”憮即幠。此诗所言圣否,与论语“贤者識其大者,不贤者識其小者”文法相类。彼对贤者言之,故識小为不贤者;此对圣言之,故或否犹为贤者耳。或肃或艾艾者,之假借。说文:“,治也。”引虞书“有能俾。”今书省作乂,故又假借作艾。

六章: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传:冯,陵也。徒涉曰冯河,徒博曰暴虎。一,非也。他,不敬小人之危殆也。笺云:人皆知暴虎、冯河立至之害,而无知当畏慎小人能危亡也。传:战战,恐也。兢兢,戒也。传:恐队也。传:恐陷也。

 正义曰:《释训》云:“冯河,徒涉也。”李巡曰:“无舟而渡水曰徒涉。”则空涉水,陵波而渡,故训凭为陵也。“一,非也”者,言唯知此暴虎冯河一事非,而不知其他事也。以下说恐惧之事,故知他者,不敬小人之危殆也。小人恶直丑正,故不敬则危。

马瑞辰曰:不敢冯者,淜之假借。说文:“淜,无舟渡河也。”淜通作冯,犹“百朋”作“百冯”也。

诗缉卷二十一

宋 严粲 撰

节南山之什    小雅

小旻【音闽】大夫刺幽王也【吕氏曰小旻小宛小弁小明言小者篇在小雅恐与大雅相乱以别之今大雅止有夫明余篇疑亡苏氏曰其在小雅者谓之小旻在大雅者谓之召旻】

小旻刺不能听谋将致乱也

旻天疾威【释天曰秋曰旻天王肃曰仁覆悯下曰旻天】敷于下土【传曰敷布也】谋犹回遹【音聿传曰回邪也遹僻也】何日斯沮【音咀笺曰沮止也今曰沮有所惮而止也】谋臧不从不臧覆用【笺曰覆反也】我视谋犹亦孔之卭【音穷传曰卭病也】

首章次章言谋而不能择也旻天以仁悯为称今乃迅烈威虐敷布于下土使徧受其害言灾祸荐臻也是皆人事有以召之幽王宜恐惧而改图矣今谋犹邪僻不反其辙不知更待何时而后畏沮也谓天怒已甚王改过岂可缓乎羣臣之谋非无可从者但王于谋之善者不从谋之不善者反用我视其谋犹亦甚病矣

潝潝訿訿【潝音吸訿音紫苏氏曰潝潝言相和也訿訿言相诋也李氏曰刘向云潝潝相是而背君子】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笺曰具俱也】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底【音防笺曰底至也】

羣小相聚潝潝然相和而苟合訿訿然相诋而苟毁同乎已者以为是异乎已者以为非小人之好恶如此甚可哀矣谋之善者俱背违之谋之不善者俱依就之我视其谋犹则亦何所底至乎至于乱亡而已

既厌【去声】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传曰集就也】言盈庭谁敢执其咎【李氏曰左传楚子伐郑其六卿三欲从楚三欲待晋子驷曰请从楚騑也受其咎】如匪行迈谋【释文曰迈逺行也】是用不得于道

三章言谋之非其人也易曰再三渎渎则不告卜筮既数亦厌之不复告其所图之吉凶言卜之不中也谋事者虽多而不能断则惑于议论之不定是以不能有就言满庭而无敢决然任其责者谓事若不成则咎有所归故皆持两端也如人欲行路必问于曾行之人非行迈之人而与之谋问其所不知宜其无得于道路之事也如沈庆之言耕当问奴织当访婢也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疏曰民者人之大名其实是圣贤也今曰书相古先民有夏传曰程法也】匪大犹是经【笺曰大犹大道也传曰经常也】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传曰溃遂也】

四章言谋而不能断也哀哉今之为谋不以古人为程法不以大道为经常维浅近之言是听受是争辩言所见止于目前而无逺图也如筑室于道傍与行道之人谋之人人异见故不得遂有成也【朱氏曰古语云作舎道傍三年不成】

国虽靡止【苏氏曰止定也】或圣或否【音缶】民虽靡膴【音呼疏曰膴大也无大有人言少也】或哲或谋或肃或艾【音刈传曰艾治也朱氏曰圣哲谋肃乂即洪范五事之徳】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笺曰沦率也胥相也】

五章言贤愚将同受其祸也国虽无所止定而人有通圣者或有不然者民虽寡少亦或有明哲者或有善谋者或有恭肃者或有能理治者岂可厚诬天下为无人哉人主能择其贤者而用之则天下之人皆頼以济今乃使小人用事于上则政乱国败贤愚皆丧亡矣如众泉之流更相灌注一处决溃则众流俱竭是沦率相与以败也【苏氏曰虽世乱民僻犹有贤者在焉苟能用之愚者可赖以皆济也苟废而不用而使愚者壅之于上则相与皆败无能为矣】

不敢暴虎【传曰徒搏曰暴虎】不敢冯河【冯音凭传曰冯陵也徒涉曰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传曰战战恐也兢兢戒也】如临深渊如履薄氷

末章言惧祸也虎不可以徒搏河不可以徒涉人特知此一等事耳不知其他更有可畏之事谓国将亡而祸及已也暴虎冯河其祸立至则知畏之亡国之祸稍缓则不知畏也我则战战而恐兢兢而戒如临深渊之恐坠如履薄氷之恐防惧之甚也荀子云人不肖而不敬则是押虎也遂引此章盖断章取义耳毛祖其师之説以为不敬小人之危殆今考本诗诸章止言不能听谋无畏惧小人之意

小旻六章三章章八句三章章七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