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大雅·烝民

(2023-06-12 17:02:30)

诗经·大雅·烝民

诗序:毛诗序》云:“《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大雅·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词句注释

大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大雅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烝(zhng)民:意即庶民,泛指百姓,是春秋战国时代及之前历代对“百姓”的称谓。烝,众。

物:有类别的万物。则:法则,规则。

秉彝(yí):保持常性。秉,顺从,保持。彝,常理,常性。

懿(yì):美。

监:看,观察。

昭:明,光明。假:通“徦”,至。

保:保佑。兹:此。天子:指周宣王。

仲山甫:人名,为宣王卿士,字穆仲,封于樊。

柔嘉:柔和善美。则:符合法则。

令:善。色:对人的和颜悦色。

翼翼:谨慎的样子。

古训:先人的遗教。式:用,效法。

威仪:指礼节。力:勤,熟习。

是:语助词。若:选择。一说顺。

明命:成命。赋:颁布,推行,落实。

百辟:百君,指众诸侯。

缵(zun):继承。戎:汝,你。祖考:先祖,先父。

躬:身体。保:监护,教养。

出纳:指受命与传令。

喉舌:代言人。

赋:布。外:朝廷之外。

爰:乃,于是。发:执行,施行。

肃肃:严肃。

将:行,奉行。

若否(p ):好坏。若,顺。

明:辨明。

哲:智。

保:守。

解(xiè):通“懈”。

一人:指周天子。

茹:吞吃。

刚:坚硬的。

“柔亦”二句:意谓不欺软,不怕硬。

矜(gun):通“鳏”,老而无妻。

强御:强悍,强横。

輶(yóu):轻。

鲜:少。克:能。

仪图:揣度。

爱:敬爱。

衮(gn):绣龙图案的王服。职:犹“适”,即偶然。阙:缺损,此处喻人的缺失。

祖:祭路神。

业业:强壮的样子。

征夫:此处指随行人员。捷捷:马行迅疾的样子。

每:每每,常常。靡及:不至,顾不上,指不能完成使命。

彭彭:形容马蹄声杂沓。

八鸾:一马二鸾,四马八鸾,指一辆马车。鸾,通“銮”,车铃。

城:筑城。东方:指齐地,齐地在镐京的东面。

骙(kuí)骙:同“彭彭”。

喈(ji)喈:象声词,铃声。

徂(cú):往。

式:语助词。遄(chuán):快,速。

吉甫:尹吉甫,周宣王时期大臣。

穆:和美。

永怀:深长的怀念。永,长。怀,思。

·《烝民正义编撰 

序:《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疏【正义曰:《烝民》诗者,尹吉甫所作,以美宣王也。以宣王能亲任贤德,用使能人,贤能在官,职事修理。周室既衰,中道复兴,故美之也。任贤使能者,任谓委仗之,使谓作用之,虽大意为同,而细理小别。有德谓之贤,有伎谓之能,故太宰八统,“三曰进贤,四曰使能”。注云:“贤,有善行者也。能,多才艺者也。”是贤能相对为小别,散则皆相通也。经八章,皆言仲山甫有美德,王能任用之,是任贤使能也。褒赏申伯,指斥其人。此不言任用山甫者,见王所使任非独一人而已,故言贤能以广之。《韩奕》之序,不言锡命韩侯,义亦然。《崧高》之序,已有建国、亲诸侯为之广大,故指言申伯焉。由其任贤使能,故得周室中兴。中兴之事,於经无所当也。】

一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传:烝,众。物,事。则,法。彝,常。懿,美也。笺云:秉,执也。天之生众民,其性有物象,谓五行仁、义、礼、智、信也。其情有所法,谓喜、怒、哀、乐、好、恶也。然而民所执持有常道,莫不好有美德之人。传:仲山甫,樊侯也。笺云:监,视。假,至也。天视周王之政教,其光明乃至于下,谓及众民也。天安爱此天子宣王,故生樊侯仲山甫,使佐之。言天亦好是懿德也。《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假音格。

 疏【正义曰:言天生其众民,使之心性有事物之象,情志有去就之法,既禀此灵气而有所依凭,故民之所执持者有常道,莫不爱好是美德之人以为君也。民之所好如是,天亦从民所好,故天乃监视有周之王政教善恶。见此周王,其政教之光明,乃行而施至於下民矣。即王有懿德,天亦爱之。天乃安爱此天子之宣王,乃为之生樊侯仲山甫大贤之人,使佐以兴之。传“烝众”至“懿美”。正义曰:“烝,众。则,法。夷,常。懿,美”,皆《释诂》文。凡言万物,则万事也,故以物为事。笺“秉执”至“之人”。正义曰:“秉,执”,《释诂》文。以言“好是懿德”,所好出於情性,然上言“有物有则”,即是情性之事。物者,身外之物,有象於己。则者,己之所有,法象外物,其实是一,从内外而异言之耳。因经物、则异文,故笺分性、情为二。性为五性,情为六情以充之。五性本於五行,六情本於六气。《洪范》五行:水、火、金、木、土。《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是人性法五行也。昭元年《左传》曰:“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昭二十五年《左传》“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六情法六气也。《孝经·援神契》曰:“性者,生之质。命者,人所禀受也。情者,阴之数精内附著生流通也。”又曰:“性生於阳以理执,情生於阴以系念。”是性阳而情阴。五行谓仁、义、礼、智、信者,郑於《礼记》之说,以为“木行则仁,金行则义,火行则礼,水行则智,土行则信”,是也。六情有所法者,服虔《左传》之注以为,“好生於阳,恶生於阴,喜生於风,怒生於雨,哀生於晦,乐生於明”。是也。此数情有六,经传亦多言六情。唯《礼运》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独言七者,六是其正,彼依附而异文耳。爱即好也。欲即乐也。惧盖怒中之别出,己情为怒,闻彼怒而惧。是怒之与惧,外内相依,以为彼此之异,故分之为七。大意犹与此同也。人之情性,共禀於天,天不差忒,则人亦有常,故民所执持有常道,莫不好美德之人。下句言天见民意,好此美德,故天亦爱此天子之事。此言好美德之人,谓好之以为君也。若然,物以同声相应,人以同志相亲。圣明之君,乃爱贤臣。无道之世,恶人得宠。古先帝代莫不尽然。君既如此,则民亦如之。恶人当爱恶君矣,而云同好美德之人者,人之本意,皆欲爱善,虽则逐臭之夫,当时不以为恶,但识鉴不同,谓为善耳,未有故知是其恶而爱之者也。且民之爱君,为被其政教,虽则愚民,亦知爱善君矣。传“仲山甫,樊侯”。正义曰:言仲山甫是樊国之君,爵为侯,而字仲山甫也。《周语》称“樊仲山甫谏宣王”,是山甫为樊国之君也。韦昭云:“食菜於樊。”僖二十五年《左传》说“晋文公纳定襄王,王赐之樊邑”,则樊在东都之畿内也。杜预云:“经传不见畿内之国称侯男者,天子不以此爵赐畿内也。”如预之言,畿内本无侯爵。传言樊侯,不知何所案据。笺“监视”至“聪明”。正义曰:“监,视。假,至”,《释诂》文。上句言民好有德之君,故以此明至於下,为周之政教光明,至於天下,正谓宣王政教明也。但天子之文见於下句,故直言有周耳。上言民好有德,此言天爱宣王,为生贤佐,言天亦好是懿德,亦犹民也。引《书》曰者,《泰誓》文也。彼注云:“天之所谓聪明有德者,由民也。”言天所善恶,与民同。引之者,证天从民意也。案序云“任贤使能,周室中兴”,是由有贤臣佐王,政始得光明。此文乃言由王政教光明,天乃为生贤佐。先后不同者,宣王之明,与山甫之贤,皆是上天为之。山甫之年未必不长於宣王,非是宣王既明,始生山甫。但作者见明君而有贤臣,为天爱王之势,非实事也。】

马瑞辰曰:有物有则古以射者画地立处为物。仪礼乡射记“物长如笴,其间容弓,距随长武”,郑注:“物,谓射时所立处也。长如笴者,谓从画之长短。笴,矢杆也,长三尺,与跬相应,射者进退之节也。距随者,物横画也。始前足至东头为距,后足来合而南面为随。武,迹也,尺二寸。”说文:“则,等画物也。凡定物之差等而介画之为则,画射物有从横长短亦为则。”孟子赵注言:“天生烝民,有物则有所法则,人法天也。”考韩诗外传曰:“民之秉德,以则天也。”赵注盖本於此。

二章: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笺云:嘉,美。令,善也。善威仪,善颜色容貌,翼翼然恭敬。传:古,故。训,道。若,顺。赋,布也。笺云:故训,先王之遗典也。式,法也。力犹勤也。勤威仪者,恪居官次,不解于位也。是顺从行其所为也。显明王之政教,使群臣施布之。

 疏【正义曰:上言天生山甫,此言生而有德,言此仲山甫之德如何乎?柔和而美善,维可以为法则。又能善其动止之威仪,善其容貌之颜色,又能慎小其心翼翼然恭敬。既性行如是,至於为臣,则以古昔先王之训典,於是遵法而行之,在朝所为之威仪,於是勤力而勉之。以此人随天子之所行,於是从行而顺之。既天子为善,山甫顺之,故能显明王之教命,使群臣施布行之。群臣奉行王命,由於山甫,故得为此明君,中兴周室。传“古故”至“赋布”。正义曰:古是旧故之义,故以古为故也。“训,道”,《释诂》文。“若,顺”,《释言》文。赋与人物是布散之义,故以赋为布也。笺“故训”至“布之”。正义曰:古训者,故旧之道,故为先王之遗典也。是力者,勤力为之,故云“勤威仪者,恪居官次”,谓恒常恭敬,居於官之次舍,不解怠於其职位也。“恪居官次”,襄二十三年《左传》文。“不解于位”,《假乐》篇也。是顺谓从其所为言。君须为善,从君之意以成善事也。显明王之政教,使群臣施布之。身为大臣,故得使在下者布行王政也。】

马瑞辰曰:明命使赋尔雅释诂:“明,成也。”明命犹言成命,谓成其教命使布之也。笺谓显明王之政教,失之。

三章: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传:戎,大也。笺云:戎,犹女也。躬,身也。王曰:女施行法度於是百君,继女先祖先父始见命者之功德,王身是安。使尽心力於王室。传:喉舌,冢宰也。笺云:出王命者,王口所自言,承而施之也。纳王命者,时之所宜,复於王也。其行之也,皆奉顺其意,如王口喉舌亲所言也。以布政於畿外,天下诸侯於是莫不发应。

 疏【毛以为,王命此仲山甫曰:汝可以为长官,施其法度於是天下之百君,当继而光大尔之祖考,又奉承汝王之身,於是而安宁之。仲山甫既受命为官,乃施行职事,於是出纳王之教命。王有所言,出而宣之。下有所为,纳而白之。作王之咽喉口舌,布其政教於畿外之国。政教明美,所为合度,四方诸侯被其政令,於是皆发举而应之。美其出言而善,人皆应和也。郑唯戎字为异。馀同。笺“戎犹”至“王室”。正义曰:戎之为大,虽是正训,於理不惬,故易以为汝。汝施法度於是百君,谓百辟卿士,通畿外诸侯。下云“赋政于外”,明百辟之言兼畿外矣。言继汝先祖,明其先有功。先祖有功,必是始封之君,故云始见命者之功德也。言尽心力於王室者,发举由心,施行在力,令尽心力,使为至忠也。传“喉舌,冢宰”。正义曰:上句云“式是百辟”,与百君为法,则王朝上卿,故为冢宰。舜命龙作纳言云:“出纳朕命”。彼特立纳言之官,以典王命出入,即今之纳言也。与此出纳王命者异。笺“出王”至“发应”。正义曰:以出从於王,故为王口所自言。纳自外来,故为时之所宜。复於王,复,白也。《太宰职》曰:“王视治朝则赞听治。”注云:“治朝在路门外,群臣治事之朝。王视之,则助王平断焉。”是出王命也。又曰:“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注云:“平其事来至者之功状而奏白王。”是纳王命也。《宰夫》“掌诸臣之复”。注云:“复之言报也,反也。反报於王,谓朝廷奏事。”是谓奏事为复也。天下诸侯於是莫不发应,即《易》所谓“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是也。】

马瑞辰曰:式是百辟凡言百辟皆指畿内诸侯,王制“天子县内凡九十三国”,言百辟者,举成数也。四方爰发犹云“四方之政行焉”,承上“赋政于外”言之。

四章: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传:将,行也。笺云:肃肃,敬也。言王之政教甚严敬也,仲山甫则能奉行之。若,顺也。顺否,犹臧否,谓善恶也。否音鄙,恶也。笺云:夙,早。夜,莫。匪,非也。一人,斥天子。莫音暮。

 疏【正义曰:肃肃然甚可尊严而畏敬者,是王之教命。严敬而难行者,仲山甫则能奉行之。畿外邦国之有善恶顺否,在远而难知者,仲山甫则能显明之。能内奉王命,外治诸侯,是其贤之大也。既能明晓善恶,且又是非辨知,以此明哲,择安去危,而保全其身,不有祸败。又能早起夜卧,非有懈倦之时,以常尊事此一人之宣王也。】

马瑞辰曰:既明且哲尔雅释言:“哲,智也。”方言、说文并曰:“哲,知也。”哲与知双声,故通用。

五章: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笺云:柔,犹濡毳也。刚,坚强也。刚柔之在口,或茹之,或吐之,喻人之於敌强弱。茹音汝,《广雅》云:食也。

 疏【正义曰:上既言明哲勤事,此又言其发举得中。人亦有俗谚之常言,说人之恒性,莫不柔濡者,则茹食之。坚刚者,则吐出之。喻见前敌寡弱者则侵侮之,强盛者则避畏之。言凡人之性,莫不皆尔。维有仲山甫则不然,虽柔亦不茹,虽刚亦不吐,不欺侮於鳏寡孤独之人,不畏惧於彊梁御善之人。不侮不畏,即是不茹不吐。既言其喻,又言其实以充之。茹者,噉食之名,故取菜之入口名为茹。《礼》称茹毛,亦其事也。】

六章: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传:仪,宜也。笺云:輶,轻。仪,匹也。人之言云:德甚轻然,而众人寡能。独举之以行者,言政事易耳。而人不能行者,无其志也。我与伦匹图之,而未能为也。我,吉甫自我也。传:爱,隐也。笺云:爱,惜也。仲山甫能独举此德而行之,惜乎莫能助之者,多仲山甫之德,归功言耳。传:有衮冕者,君之上服也,仲山甫补之,善补过也。笺云: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也。王之职有阙,辄能补之者,仲山甫也。  

疏【毛以为,人亦有俗谚之常言:德之在人,此於无德之时,非复益重,其轻如毛,然其轻如毛,行之甚易,要民无其志,寡能举行之者。我以人之此言,实得其宜,乃图谋之,观谁能行德,维仲山甫独能举此德而行之。其德义深远而隐,莫有能助行之者。山甫既无人助,独行之耳。故服衮冕之人,职事有所废阙,维仲山甫能补益之。以此,故可任用,以致中兴。郑唯仪为匹、爱为惜为异。馀同。笺“輶轻”至“自我”。正义曰:“輶,轻”,《释言》文。“仪,匹”,《释诂》文。然则郑读为仪,故以为匹。以言图之,当与前人共谋,故易传也。《表记》称“仁之为器也重,其为道也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则德当重矣,而云轻如毛者,若论德所施行,实为重大,若言在人身体,则於人不重,故为轻也。言如毛者,举轻物以喻其轻之甚耳,其实轻於毛也,故《中庸》引此云:“毛犹有伦。”是怪其所比为重也。举者,提持之言。既以重轻为喻,故以举言之。举谓施行之,故云“举之以行”。既引人言,乃云我图,故知“我,吉甫自我也”。传“爱,隐”。正义曰:《释言》文。笺“爱惜”至“言耳”。正义曰:爱者,吝惜之言,故为惜也。惜其无助,则为叹伤之深,故易传也。宣王之臣,贤哲多矣,而云莫能助之,辞为太甚,故云“多山甫之德,归功言之也”。传“有衮”至“补过”。正义曰:传以天子之服,其名多矣,而独言衮职之意。以衣服之中有衮冕者,是人君之上服,故举衮以表君也。若然,天子以大裘之冕为尊,故《觐礼》谓衮冕为裨冕。而言上服者,以大裘之冕无旒,事天乃服,以示质耳,非与人君行礼之正衣,故以衮为上也。善补过者,《易·系辞》文。言善补衮职之人过也。宣二年《左传》引此,乃云“能补过也”。笺“衮职”至“山甫”。正义曰:衮职,实王职也。不言王而言衮,不敢指斥而言,犹律谓天子为乘舆也。王之职有缺,辄能补之,谓有所不可则谏争之。】

马瑞辰曰:我仪图之朱子集传:“仪,度也。”说文:“仪,度也。”周语:“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仪犹度也。字亦作义。爱莫助之尔雅释言:“薆,隐也。”说文:“薆,蔽不见也。”薆,爱字假借。离骚“众薆然而蔽之”薆然即隐然也。凡举物者皆有形,而德之举也无形;凡有形者可助,而无形者不可助,故曰“爱莫助之”。

七章: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传:言述职也。业业,言高大也。捷捷,言乐事也。笺云:祖者,将行犯軷之祭也。怀私为每怀。仲山甫犯軷而将行,车马业业然动,众行夫捷捷然至,仲山甫则戒之曰:既受君命,当速行。每人怀其私而相稽留,将无所及於事。传:东方,齐也。古者诸侯之居逼隘,则王者迁其邑而定其居,盖去薄姑而迁於临菑也。笺云:彭彭,行貌。锵锵,鸣声。以此车马命仲山甫使行,言其盛也。

疏【正义曰:既言在内佐王,又说外行述职。言仲山甫既受王命,将欲適齐,出於国门,而为祖道之祭,止陈车骑而人观之,见其所乘之驷牡业业然动而高大,所从众人之行夫捷捷然敏而乐事於其祖。而既饯,仲山甫则戒其从人曰:尔等既受君命,当须速行。若每人怀其私而相稽留,将无所及於事也。既戒,乃乘其驷牡之马彭彭然而行,八鸾之声又锵锵然而鸣。所以为此行者,王命仲山甫以此车马令乘之而行,往筑城於彼东方之国,谓使之城齐也。传“言述”至“乐事”。正义曰:仲山甫为王之卿士,职当眺省诸侯。言此出行者,述其卿士之职也。业业,动之貌,言高大者,见其高大而动,故业业然。捷捷者,举动敏疾之貌。行者或苦於役,则举动迟缓,故言捷捷以见其劝乐於事也。笺“祖者”至“於事”。正义曰:以行者既祖,乃即於路,故云“将行犯軷而祭也”。“每怀靡及”,在“征夫”之下,而与《皇皇者华》文同,故亦依彼取《外传》而径破之云:怀私为每怀。此征夫是山甫从人,故知山甫戒之,恐其无及於事也。《皇皇者华》传以“怀”为“和”,笺破“和”为“私”,以申传意。其义不异於传,故知此笺之意亦与传同也。但毛传省略,彼王肃为之作说,亦云己与毛同。未知谁得毛旨,此亦当然。王肃云:“仲山甫虽有柔和明知之德,犹自谓无及。”传意未必不然也。“东方”至“临菑”。正义曰:下言“徂齐”,故知“东方,齐也”。又解王命城齐之意,由古者诸侯之居逼隘,则王者迁其邑而定其居。时齐居逼隘,故王使仲山甫往城而定之也。既言所定,不知定在何处,故云“盖去薄姑,而迁於临菑也”。毛时书籍犹多,去圣未远,虽言盖为疑辞,其当有所依约而言也。《史记·齐世家》云:“献公元年,徙薄姑都治临菑。”计献公当夷王之时,与此传不合,迁之言未必实也。笺“彭彭”至“其盛”。正义曰:承上出祖之后,则是在道之事,故以彭彭为行貌。马动则鸾鸣,故言锵锵为鸣声也。既言车马,乃云王命,明王以此车马命山甫使行。以王命所赐,而作者言其貌状,知是言其车马之盛。】

八章: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传:骙骙,犹彭彭也。喈喈,犹锵锵也。遄,疾也。言周之望仲山甫也。笺云:望之,故欲其用是疾归。传: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笺云:穆,和也。吉甫作此工歌之诵,其调和人之性,如清风之养万物然。仲山甫述职,多所思而劳,故述其美以慰安其心。

 疏【正义曰:此言周人欲山甫之速归,并说己作诗之意。言仲山甫乘王命之四牡骙骙然壮健,八鸾之声喈喈然而鸣。仲山甫乘此车马,以往於齐。周人欲山甫用此壮健车马,疾其在路而早归也。山甫既行役如此,故我吉甫作是工师之诵,其调和人之情性,如清微之风化养万物,使之日有长益也。以仲山甫述职,日月长久,而多所思,故述其美以慰安其心,欲使之自忘劳也。传“骙骙”至“山甫”。正义曰:此所陈者,还是上之车马,故犹之也。《释诂》云:“遄,速。”即疾也。欲使之速归者,言山甫有德,周人爱之,不用使久在於外,故云“式遄其归”。言周人思望仲山甫也。传“清微”至“万物”。正义曰:解诗而比风之意,以清微之风化养万物,故以比清美之诗可以感益於人也。清微者,言其不暴疾也。化养万物,谓谷风、凯风也。笺“穆和”至“其心”。正义曰:穆是美之貌,故为和也。穆下即云“如清风”,是穆为清之用,故和为调和人之性也。】

 

诗缉卷三十

宋 严粲 撰

荡之什   大雅

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中去声防曰大宰八统三曰进贤四曰使能注云贤有善行者也能多材艺者也是贤能相对为小别散则皆相通也此不言任用山甫者见王所使任非独一人而已故言贤能以广之】

宣王命仲山甫筑城于齐而吉甫作诗以送之也

天生烝民【传曰烝众也】有物有则【传曰物事也则法也】民之秉彛【音夷笺曰秉执也传曰彛常也】好是懿徳【好去声传曰懿美也】天监有周【笺曰监视也】昭假于下【假音格笺曰假至也】保兹天子生仲山甫【传曰仲山甫樊侯也防曰言仲山甫是樊国之君爵为侯而字仲山甫也周语称樊仲山甫諌宣王韦昭云食采于樊僖二十五年左传説晋文公纳定襄王王赐之樊邑则樊在东都之畿内也杜预云经传不见畿内之囻称侯者天子不以此爵赐畿内也如预之言畿内本无侯爵传言樊侯不知何所案据】

首章言天生仲山甫也天生众民具形而有物禀性而有则则即帝则也以其具于吾身与生俱生不可逾越故谓之则如有耳目则有聪明有父子则有慈孝皆天理之不可逾也民皆秉此常性故皆好此懿徳于均禀同赋之中而有贤者独钟气之粹焉是有闗于国家盛衰之数而非偶然也今天视有周之徳昭明假至于下故保佑此宣王而生仲山甫之贤以辅佐其中兴之功也有周总一代言之天子指宣王也言由先世积徳之乆故天眷宣王为生贤佐也孔子闲居举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曰此文王之徳也谓文武之徳施及后世故天生申甫以佐中兴与此诗意同此诗欲美山甫故谓山甫天实生之若所禀独厚于人者要之仲山甫能勿丧耳【杨氏曰近取诸身百骸九窍达之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皆物也而各有则焉视聴言动必由于礼一身之则也为君而止于仁为臣而止于敬为子而止于孝为父而止于慈此君臣父子之则也夫妇有别长防有序朋友有信此夫妇长防朋友之则也皆天理之常也民秉其常则莫不好徳所谓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者如此其生仲山甫也亦若是而已矣】

仲山甫之徳柔嘉维则【笺曰嘉美也】令仪令色【笺曰令善也】小心翼翼【笺曰翼翼然恭敬】古训是式【笺曰古训先王之遗典也】威仪是力【苏氏曰力勉也】天子是若【传曰若顺也】明命使赋【传曰赋布也】

次章备举仲山甫之徳其徳柔和而嘉美不过其则言柔得中也令仪则动止雍容令色则容貎温粹见于外者无不善矣又小心翼翼然恭敬表里如一也又能惟先王之训典是法惟一身之威仪是勉惟天子之所行是顺天子有明命则使山甫布之山甫令仪令色则动容周旋中礼矣犹曰威仪是力何也有徳者固威仪之所自形而谨其威仪者亦所以检摄而养其徳也故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外貎斯湏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可不勉欤大臣以道事君而曰天子是顺何也顺者臣道也坤道也坤元承天顺也六二直方亦顺也事君尽礼顺也有犯无隠亦顺也将顺正救皆出于忠爱无往非顺也周语称樊仲山甫諌宣王然则天子是若非靣从容悦之谓也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音壁笺曰百辟百君也】纉戎祖考【笺曰戎犹汝也继汝先祖先考李氏曰山甫祖考甞居是官矣今曰戎毛氏训大郑氏训汝今以戎虽小子戎有良翰之类当从郑念兹戎功之类当从毛】王躬是保【笺曰保安也】出纳王命【朱氏曰出承而布之也纳行而复之也钱氏曰出谓王所施行出之于下纳谓羣臣奉请复命纳之于上】王之喉舌【传曰喉舌宰也笺曰如王口喉舌亲所言也防曰丄云式是百辟故为冡宰舜命龙特立纳言之官即今之纳言也与此出纳王命者异】赋政于外四方爰【笺曰莫不应】三章备举仲山甫之职也王命仲山甫曰我以汝为诸侯之法式纉继汝先祖先考而保安我王躬出王命则承而布之纳王命则行而复之作王之喉舌赋布其政教于畿外使四方于是应出纳则居中以通逹上下之情赋政则出外以经营四方之治【诗记曰仲山甫之职外则总领诸侯内则辅飬君徳入则典司政本出则经营四方式云者表率仪法之谓也保云者保其身体传之徳义之谓也此章盖备举仲山甫之职】

肃肃王命【李氏曰肃肃严也】仲山甫将之【传曰将行也】邦国若否【音鄙释文曰否恶也旧方九反】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音懈今曰解怠也】以事一人

四章申上章赋政之事也言肃肃然而严者王命也仲山甫将而行之诸侯之有贤否者仲山甫则辨而明之山甫既明又哲下以保全其身谓善处功召无悔吝瑕疵之可指又早夜不解怠以奉事天子【诗记曰明亦哲也并言之则明者哲之哲者明之实也既明且哲而后可以保身甚矣保身之难也説者或谓仲山甫事宣王则保身者非全身逺害之谓盖误矣保身乃已事岂为治乱而増损哉身体髪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本非末节也至于偷生徇私养小失大如是而全身逺害则君子贱之耳仲山甫在宣王之时羣臣之任遇莫先焉而省察其身奉事其主亦无一毫怠忽信所谓小心翼翼矣朱氏曰保身盖顺理以守身非趋利避害而偷以全躯之谓也钱氏曰于一事有见亦可以言明至于哲则无不见也明至于哲尽见天下之理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下可保身上能事君不必专在逺害也】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茹音孺又音汝笺曰柔犹濡毳也毳昌鋭反本又作脆广雅曰茹食也防曰取采之入口名为茹曹氏曰茹者吞啗之名若茹草茹毛然凡鱼肉柔也则吞啗之】刚则吐之【笺口刚坚强也曹氏曰骨骾则吐弃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矜与鳏音义同】不畏彊御【解见荡】

五章言其刚柔不偏也人有甞言谓物之柔者人则茹食之物之刚者人则吐出之喻陵弱而畏彊也惟仲山甫则柔不茹而刚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彊御也【防曰不侮不畏即是不茹不吐既言其喻又言其实以充之】

人亦有言徳輶如毛【輶音酉又音由笺曰輶轻也】民鲜克举之【鲜上声】我仪图之【笺曰仪匹也】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传曰衮冕者君之上服也笺曰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也】维仲山甫补之

六章推尊其徳足以格君也人有常言谓徳之在人根于固有反而求之其轻如毛非难能也而民少能举之者自暴自弃也吉甫于仪匹之中图谋之求其能举徳者乃维仲山甫能举之人有不及则頼良朋切磋之助有爱其人之心则亦思効忠益以助之今吉甫之心虽爱山甫而欲助之而山甫全徳吉甫无可以致其助也王之职有阙失仲山甫能补之使无阙也衮职者斥王也

仲山甫出祖【笺曰祖者将行犯軷之祭也曹氏曰顔师古注汉书云祖者送行之祭因飨饮焉昔黄帝之子累祖好逰而死于道故后人祀以为行神其祭设軷于门外是出门而后祖祭故云出祖也】四牡业业【笺曰业业动也今曰动而不息之意有考见云汉】征夫捷捷每懐靡及四牡彭彭【音棚今曰牋以此为行貎即不息之意考见出车】八鸾锵锵【鸾解见采芑笺曰锵锵鸣声】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传曰东方齐也古者诸侯之居逼隘则王者迁其邑而定其居盖去薄姑而迁于临菑也防曰史记齐世家云献公元年徙薄姑都治临菑计献公当夷王之时与此传不合迁之言未必实也补传曰窃意夷王时虽迁而城郭未为周备故宣王城之欤】七章言城齐之役也王命山甫城齐遂为祖道之祭而行其所乗之四马业业然动而不息其所从之行夫捷捷然而敏常恐不及事也其所乗之四马彭彭然而行八鸾之声锵锵然而鸣所以为此行者王命仲山甫令往筑城于东方之齐国盖去薄姑而迁临菑也

四牡骙骙【音逵今曰桑柔传云骙骙不息也】八鸾喈喈【音皆钱氏曰喈喈和鸣也】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笺曰穆和也】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八章言作诗送行也山甫往齐而周人望之欲速其归不欲其乆于外也吉甫自言我作此工师之诵穆穆而和如清微之风可以化养万物山甫心在王室其在外多有所怀思以此诗慰安其心也

烝民八章章八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