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召南》大义指引(上)

(2022-05-06 08:24:45)

诗经·召南·鹊巢

诗序:毛诗序》说:“《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鸤鸠乃可以配焉。”

shào·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yà)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jing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词句注释

召(shào)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四篇。召,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维:发语词。鹊:喜鹊。有巢:比兴男子已造家室。

鸠:一说鸤鸠(布谷鸟),自己不筑巢,居鹊的巢。贵州民间传说斑鸠不筑巢,居其他鸟类筑的巢。居:侵占。

归:出嫁。

百:虚数,指数量多。两:辆。因为车都有两个轮子,所以称“两”。御(yà):同“迓”,迎接。一说陪侍。

方:并,比,此指占居。

将(jing):送。一说护卫,保卫。

盈:满,使空巢有了新主人的意思。一说指陪嫁的人很多。

成:迎送成礼,此指结婚礼成。

大义指引        小序: “《鵲巢》,夫人之德也。國君積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鳲(sh)鳩,乃可以配焉。”    郑箋:“‘起家而居有之’,謂嫁於諸侯也。夫人有均壹之德,如鳲鳩然,而後可配國君。”

朱熹《鵲巢》是歌颂诸侯夫人受文王德化而有其德:王之時,《關雎》之化行於閨門之内,而諸侯蒙化以成德者,其道亦始於家人,故其夫人之德如是,而詩人美之也。

孔疏:“作鵲巢詩者,言夫人之德也,言國君積修其行,累其功德,以致此諸侯之爵位,今夫人起自父母之家而來居處共有之,由其德如鳲鳩,乃可以配國君焉,是夫人之德也。

王夫之《诗广传》论召南首篇《鹊巢》,是在与周南首篇《关雎》的对比中展开的:“圣人达情以生文,君子修文以函情。琴瑟之友,钟鼓之乐,情之至也。百两之御,文之备也。善学《关雎》者,唯《鹊巢》乎?学以其文而不以其情也。故情为至,文次之,法为下。”     故船山论《鹊巢》最后总结说:“圣人尽心,而君子尽情。心统性情,而性为情节。自非圣人,不求尽于性,且或忧其荡,而况其尽情乎?虽然,君子之以节情者,文焉而已。文不足而后有法。……故善学《关雎》者,唯《鹊巢》乎?文以节情,而终不倚于法也。” 

第一章: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两御yà)之。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毛傳:“興也。鳲(sh)鳩,鳩,秸鞠也。鳲鳩不自為巢,居鵲之成巢。”

郑箋:“鵲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猶國君積行累功,故以興焉。興者,鳲鳩因鵲成巢而居有之,而有均壹之德。猶國君夫人來嫁,居君子之室,其德亦然也。室,燕寢也。”

朱傳:“鵲、鳩,皆鳥名。鵲善為巢,其巢最為完固。鳩性拙不能為巢,或有居鵲之成巢者。”

《毛诗序》云:“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鸠乃可以配焉。”

郑玄《毛诗笺》言:“起家而居有之,谓嫁于诸侯也。夫人有均壹之德如鸠然,而后可配国君。”

熹《诗集传》谓:“南国诸侯被文王之化,能正心修身以齐其家,其子女亦被后妃之化,而有专静纯一之德,故嫁于诸侯,而其家人美之。”

易中按:今之喜也。淮南子:知来而不知往”。说文:知太之所在,所贵者,故象形。故取以喻人君耳。

(sh)鳩,鳩,秸鞠也。鳩性拙不能為巢雌雄固定,有专静纯一之德鳩性有均壹之德鳩性均壹哺育非亲生幼子之德。故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鳲(sh)鳩,”。

之子】郑箋:“之子,是子也。朱傳:“之子,指夫人也。”百两毛傳:“百兩,百乘也。諸侯之子嫁於諸侯,送御皆百乘。”】郑笺:“御yà),迎也。是如鳲鳩之子其往嫁也,家人送之,良人迎之

章解

孔疏:“言維鵲自冬歷春功著,乃有此巢窠,鳲鳩往居之,以興國君積行累功勤勞乃有此爵位,維夫人往處之。今鳲鳩居鵲之巢,有均一之德,以興夫人亦有均一之德,故可以配國君。又本其所起之事,是子有鳲鳩之德,其往嫁之時,則夫家以百兩之車往迎之,言夫人有德禮迎具備。”

朱傳:“南國諸侯,被文王之化,能正心脩身以齊其家,其女子亦被后妃之化而有專静、純一之德,故嫁於諸侯,而其家人美之曰:維鵲有巢,則鳩來居之,是以之子于歸而百兩迎之也。此詩之意,猶《周南》之有《關雎》也。”

第二章: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两将(jing)之。

】毛傳:“方,有之也。” (jing)毛傳:“將,送也。即:陪嫁。

第三章: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两成之。

毛傳:“盈滿也。”郑箋:“滿者言衆媵(yìng)、姪、娣之多。”

孔疏:笺“满者……之多”,“《公羊傳》曰:‘諸侯一娶九女,二國往媵之,以姪娣從’,凡有八人,是其多也。又曰:‘姪者何?兄之子。娣者何?女弟也。”

【成】毛傳:“能成百兩之禮也。” 郑箋:“是子,有鳲鳩之德,宜配國君,故以百兩之禮送迎成之。”

易中按:礼(婚礼)成也,成其出嫁之礼。文王后妃之德化而成之焉。

孔疏:毛傳之“能成百两之礼”,“夫人有鳲鳩之德,故能成此百兩迎之禮。箋以迓為迎,夫人將之,謂送夫人;成之,謂成夫人,故易以百兩之禮送迎成之。”

诗经·召南·采蘩

诗序: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

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词句注释

召(shào)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召南指周朝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

蘩(fán):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也可做蚕窝之用。

于以:疑问词,在何处,往哪儿。一说语助词。以:读为台,何也。

沼:沼泽。沚(zh):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一说水塘。

事:中庙祭祀之事。

涧:山夹水为涧。山间流水的小沟。

宫:宗庙。一说蚕室。一说大的房子。

被(bì):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僮(tóng)僮:繁盛。一说端直貌。一说高而蓬松。一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

夙(sù):早。公:公所,指宗庙。

祁(qí)祁:繁盛。一说整齐貌。一说舒迟貌。

薄:这里用为减少之意。归:归寝。

大义指引      朱傳:“南國被文王之化,諸侯夫人能盡誠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或曰蘩,所以生蠶蓋古者,后夫人有親蠶之禮,此詩亦猶《周南》之有《葛覃》也。

《毛诗序》云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禩则不失职也夫人之职在于奉祭禩言可以者谓有夫人之德也

易中按:南國被文王之化諸侯夫人或助蚕“气臭之信与居敬之象(顾小刚语)”,坤德助成焉。諸侯夫人采蘩之敬之信之洁用于“亲蚕”用于助耕,都归于后妃化之的夫人之德,都基于诸侯之女的女功之礼教也。《葛覃》、《采蘩》可相比较都体现了坤德之为助成的德行。

第一章:于以采蘩(fán)?于沼于沚(zh)。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郑箋:“于以,猶言‘往以’也。第一章有三个“于”,第一个是指“往”,后两个是指“於”。高亨曰:据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以,读为台,何也。”于以在哪里。

曹氏曰采之必于沼沚山涧就以洁之也諸侯夫人以敬以诚也。

毛傳:公侯夫人執蘩菜以助祭,神饗德與信,不求備焉。沼沚谿澗之草,猶可以薦王后,則荇菜也。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毛傳:“之事,祭事也。”    郑箋:“言夫人於君祭祀而薦此豆也。”  高亨曰:据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以,读为台,何也。”于以在哪里?

 

第二章: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毛傳:“山夾水曰:澗”“宫,廟也”

第三章:被(pì)之僮僮,夙夜在公。被(pì)之祁祁,薄言还歸。

朱傳:“被,首飾也,編髮為之。” 毛傳:“僮僮,竦敬也。”

孔疏:毛傳之“僮僮,竦敬”,“知僮僮不為被服者,以下祁祁據夫人之安舒,故此為竦懼而恭敬也。”

孔疏:“被之……还归”,“言夫人首服被鬄之飾,僮僮然甚竦敬乎!何時為此竦敬?謂先祭之時,早夜在事,當視濯溉饎爨之時,甚竦敬矣。至於祭畢釋祭服,又首服被鬄之飾,祁祁然有威儀。何時為此威儀乎?謂祭事既畢,夫人云薄欲還歸,反其燕寢之時,明有威儀矣。”

柯小刚:“被之僮僮”、'被之祁祁’也。王质《诗总闻》:“'在公’,执公事之时,故竦敬。'僮僮’,竦敬也。'还归’,归私室之时,故舒迟。'祁祁’,舒迟也。大率公事毕则私乐继之,此所以相济而为和,且能久也。”序云“《采蘩》,夫人不失职。”所以不失者,非仅“僮僮”之悚敬也,亦以“祁祁”之舒迟也。一张一弛,和气养于中,故居敬不穷,守职不渝。《葛覃》之黄鸟,《羔羊》之委蛇,皆此义也。

“被之僮僮”、“被之祁祁”也都是写的发髻(或假发头饰)。祭祀之敬不写神情肃穆、礼器森严,而写“被之僮僮”、“被之祁祁”:仿佛祭祀之时,至诚所感已无所见,惟有头上三尺神灵。先人已逝,音容不再,而祭者之诚令人髣髴见之。发髻是一身中最高的部位,最近神灵。假髻更是如在之物,戴之则有,取之则无。故《中庸》云:“诚之者,人之道也。”

宋儒王质发现“祭祀之菹少用陆菜,多用水蔬。陆菜非粪壤不能腴茂,而水草则托根于水,至洁。故馈食多用陆,祭食多用水”(王质《诗总闻》四库本卷一)。

“《采蘩》先言'于沼于沚’,后言'于涧之中’,言夫人于事有进而无退。《采蘋》言涧在前,《采蘩》言涧在后,夫人嫌于事不勤,大夫妻嫌于徳不劭也”(陆佃《埤雅》四库本卷十五)。

 

《召南》第二篇《采蘩》亦可与《周南》第二篇《葛覃》相比较。《葛覃》采葛为絺綌,《采蘩》供蚕事,亦女工之重者。

诗经·召南·草虫

诗序:毛诗序》谓“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

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词句注释

召(shào)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召南指周朝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草虫:一种能叫的蝗虫。

喓(yo)喓:虫鸣声。

趯(tì)趯:昆虫跳跃之状。阜(fù)螽(zhng):即蚱蜢,一种蝗虫。

忡(chng)忡: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

亦:如,若。既:已经。止:之,他。一说语助词。

觏(gòu):遇见。一说通“媾”,指男女结合。

降:降下,引申为放心。

陟(zhì):升,登。登山盖托以望君子。

蕨:野菜名,初生无叶时可食。

惙(chuò)惙:忧,愁苦的样子。

说(yuè):通“悦”,高兴。

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似蕨,而味苦,山间之人食之,谓之迷蕨。

夷:平,此指心情平静。

大义指引        毛诗序》谓“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

 孔疏:“作《草蟲》詩者,言大夫妻能以禮自防也。經言在室則夫唱乃隨,既嫁則憂不當其禮,皆是以禮自防之事。”

第一章:喓喓草蟲,趯趯(tì)阜螽(zhng)。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觏(gòu)止,我心則降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毛傳:“興也。……卿大夫之妻待禮而行,隨從君子。”郑箋:“草蟲鳴,阜螽躍而從之。異種同類,猶男女嘉時以禮相求呼。”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毛傳:“忡忡,猶衝衝也。婦人雖適人,有歸宗之義。”孔疏:傳之“婦人……之義”, “婦人雖適人,若不當(适合)夫氏,為夫所出,還來歸宗,有此之義,故己所以憂歸宗,謂被出也大夫妻“以禮自防”的原因

郑箋:“未見君子者,謂在塗時也。在塗而憂,憂不當君子,無以寧父母,故心衝衝然,是其不自絶於其族之情。”     

 孔疏:箋之“未見……涂時”, “知未見君子,謂在塗時者。以上文說‘待禮而行,隨從君子’,則已去离开父母之家矣。下文‘亦既見止’,同牢而食則已至夫家矣。此章首已論行嫁之事,故下采蕨、采薇皆為在塗所見,文在未見之前,尚為在塗,則未見之言,在塗明矣。《昏義》云‘壻親受之於父母’,則在家已見矣。”今在塗言未見者,謂未見君子接待之禮而心憂,非謂未見其面目而已。”  孔疏:笺之 “憂不……之情”,“知憂不當君子者,慮反宗族憂無以寧父母者,此大夫之妻,能以禮自防者也”。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郑箋:“既見,謂已同牢而食也”;“既覯,謂媾和也。始者憂於不當,今君子待已以禮,庶自此可以寧父母,故心下也二者相因,故並言之。《易》曰:‘男女覯精,萬物化生’”。

章解:

孔疏: “言喓喓然鳴而相呼者,草蟲也。趯趯然躍而從之者,阜螽也。以興以禮求女者,大夫;隨從君子者,其妻也。此阜螽乃待草蟲鳴,而後從之,而與相隨也。以興大夫之妻必待大夫呼已而後從之,與俱去也。既已隨從君子,行嫁在塗,未見君子之時,已亦恐不當君子,無以寧父母之意,故憂心衝衝然。亦既見君子,與之同牢而食,亦既遇君子,與之卧息於寢,知其待已以禮,庶可以安父母,故我心之憂即降下也。”

朱傳:“南國被文王之化,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獨居感時物之變而思其君子。如此,亦若《周南》之《卷耳》也”。

第二章: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觏止,我心則説。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孔疏:詩“陟彼……其蕨”,“毛以為,言有人升彼南山之上,云我欲采其龞菜。然此采鼈者欲得此鼈,以興已在塗路之上,欲歸於夫家,然我今歸嫁,亦欲得夫待已以禮也。已嫁之欲,禮似采菜之人欲得鼈。興大夫之妻待禮而嫁毛傳:“南山,周南山也。”郑箋:“言,我也。我釆者,在塗而見采鼈,采者得其所欲得,猶已今之行者欲得禮以自喻也。”

朱傳:“登山,蓋託以望君子”。如同《卷耳》。

毛傳:“惙惙,憂也。”毛傳:“說,服也。服

第三章: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觏止,我心則夷。

孔疏:傳之“薇,菜也”,“陸璣云:‘薇,山菜也。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園種之,以供宗廟祭祀。’定本云‘薇,草也’”。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毛傳:“嫁女之家,不息火三日,思相離也。”

郑箋:“父母思已,故已亦傷悲。”

《禮記·曾子问第七》云‘親骨肉。’是為思與女相離也’

毛傳:“夷,平也。”。《尔雅“夷,也。易中按:心平则喜。

 

 

 诗经·召南·采蘋

诗序:毛诗序》云:“《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

召南·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词句注释

召(shào)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召南指周朝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蘋(pín):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蘋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

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高亨曰:据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以,读为台,何也。”于以在哪里?

滨:水边。

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说水豆。

行(xíng)潦(lo):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毛传》:“行潦,流潦也。”

筥(j):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

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毛传》:“亨也。”按即烹。

錡(qí):三足锅。釜:无足锅。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

奠:放置。

宗室:宗庙、祠堂。《毛传》:“大宗之庙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牖(yu):窗户。

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毛传》:“尸,主。齐(zhi),敬、好貌。季,少也。

有:语首助词,无义。齐(zhi):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玉篇》引《诗》作“”,美好。季:少、小。

大义指引       序:“《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能循法度,則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

郑箋:“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枲,治絲繭(*茧),織紝組訓,學女事以共(供)衣服。觀於祭祀,納酒漿籩豆葅醢,禮相助奠。十有五而笄,二十而嫁。此言能循法度者,今既嫁為大夫妻,能循其為女之時所學所觀之事以爲法度。”《禮記卷二十八·内則》

 昏义云古者妇人先嫁三月教以妇徳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言苹藻不特可以为豆菹亦可以芼也此女之四德,十年以後,傅姆當教。至於先嫁三月,又重教之”。

第一章:于以采蘋?南澗之濵。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毛傳:“蘋,大蓱也”;“藻,聚藻也。”  孔疏“藻聚藻也。生水底,莖如釵股,葉如蓬蒿”。毛傳:“濱,厓也。”毛傳:“行潦,流潦也”;“澗潦,至質也。”孔疏:“《說文》云:‘潦,雨水也’。然則行潦道路之上,流行之水。”高亨曰:据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以,读为台,何也。”于以在哪里?

第二章: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高亨曰:据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以,读为台,何也。”于以用什么盛之

毛傳:“湘,亨也”。 郑箋:“亨(png陆音义:本作烹)蘋藻者,於魚湆(qì陆音义:去急反,汁也)之中,是鉶羹之芼。”

毛傳:“錡,釜屬,有足曰錡,無足曰釜”;“筐筥錡釜,陋器也。”

第三章:于以奠之?宗室牖下(hù)。谁其尸之?有齊(zhi)季女。

毛云:“奠,置也。”笺云:“谓教成之祭也。”《昏义》注云:“此告事耳,非正祭也。”

毛傳:“宗室,大宗之廟也。大夫士祭於宗廟奠於牖下。”

陆音義:“牖音酉,下如字,協韻則音戶”。

孔疏:傳之“宗室……牖下”,“傳以《昏義》云教于宗室是大宗之家,此言牖下,又非於壇,故知是大宗之廟。宗子有廟,則亦為大夫士矣。言大夫士祭於宗室,謂祖廟已毁,或非君同姓,故祭大宗之家也。知非宗子之女自祭家廟者,經言‘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若宗子之女自祭家廟,何須言于宗室乎?定本、《集注》皆云‘大夫士祭於宗廟,不作室字。”

毛傳:“尸,主。指主  【齊(zhi)】毛傳:“齊,敬

易中按:齐:恭敬,祭祀前戒绝嗜欲、洁净身心,以示虔诚说文:“齐,材也”;广雅“齐,好也。”左氏传穆叔说此诗“季”,季盖当时女子之美称。

【季女】毛傳:“季,少也。……少女,微主也。古之將嫁女者,必先禮之於宗室,牲用魚,芼之以蘋藻(薄物也)。”

孔疏:傳之“少女……苹藻”,“季者,少也.以將嫁,故以少言之,未必伯仲處小也。襄二十八年《左傳》:‘濟澤之阿,行潦之蘋藻,寘(*同置)諸宗室,季蘭尸之,敬也。’隱三年《左傳》曰:‘苟冇明信,澗谿沼沚之毛,蘋蘩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横汙行潦之水,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二者皆取此篇之義以為說,故傳歷言之,又言‘古之將嫁女者,必先禮之於宗室’者,毛意以禮女與教成之祭為一事也。言古之將嫁女者,必先禮之於大宗之室以俟迎者,其牲用魚,芼之以蘋藻,即所設教成之祭也。以此篇說教成之祭事終,故於此總之”。

孔疏:“王肅以為,此篇所陳皆是大夫妻助夫氏之祭,采蘋藻以為葅,設之於奥,奥即牖下。又解毛傳禮之宗室,謂教之以禮於宗室,本之季女,取微主也”。

《采蘋》诗解:   孔疏:“于以采苹……季女”,“三章勢連,須通解之也。大夫之妻,將行嫁,欲為教成之祭。言往何處采此蘋菜?於彼南澗之厓采之。往何處采此藻菜?於彼流潦之中采之。南澗言濱,行潦言彼,互言也。既得此菜,往何器盛之?維筐及筥盛之。既盛此菜而還,往何器亨煮之?維錡及釜之中煮之也。既煮之為羹,往何處置設之?於宗子之室戶外牖下設之。當設置之時,使誰主之有齊莊之德少女主設之。

 

柯小刚采蘋之法度循道可见于南涧之滨、行潦。采蘋的法度是道的法度,不止见于采、盛、烹、奠的顺序,尤见于阴阳之和合。阴阳和合在此尤见于水火之间的关系。采蘋的过程就是用火来烹熟水物的过程,就是通过火的文明礼化来把山野之物奠之于庙堂的过程,也就是女人通过祭礼和婚礼成长为人妇的过程。所以,采蘋是一个教化的过程。通篇的问答体也体现了这个过程。采蘋可能是三百五篇唯一一篇通篇问答体的诗篇。《采蘩》虽句式大类《采蘋》,而末章变之。

 诗经·召南·甘棠

诗序: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

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词句注释

召(shào)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召,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甘棠:棠梨,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

蔽芾(fèi):树叶密集细小貌。一说树木高大茂密的样子。

勿:不要。翦:同“剪”,伐,砍伐。

召伯:即召公奭,姬姓,封于燕。茇(bá):草舍,此处用为动词,居住。一说通“废”,舍,作动词。

败:伤害,毁坏。

憩:休息。

拜:拔,攀爬毁坏。一说屈,折。一说通“扒”,挖掉。

说(shuì):通“税”,休憩,止息。

大义指引      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於南國。”

郑箋:“召伯,姬姓,名奭,食采於召,作上公,為二伯,後封於燕。此美其為伯之功,故言‘伯’云。”周、召二公历经周文王、周武王和周成王三个时期,在周成王时,周、召二公被封为三公,在周武王时封为鲁候和燕候,在周文王时二公在周都丰(今西安西)之外岐山分享文王赐予的采邑。郑注,将二公“作上公,为二伯”定在周武王封侯之前。    “此二《南》之詩,文王時作。文王即位,至受命之時,已四十餘年,諸侯從之盖亦早矣。鄭答張逸云:‘文王以諸侯而有王者之化,卒以受命。’是受命之前已行王德。當此之時,《詩》已作也。何則?化被於下則民述其志,何須待布王號然後作歌?武王采得之時,二公已有爵土,命其行化,遂分繫之,非由二公有土,此詩始作也。

《甘棠》诗解

郑箋:“召伯聽男女之訟,不重煩勞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國人被其德,說其化,思其人,敬其樹。”

第一章: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á)。

毛傳:“蔽芾,小貌。”孔疏:“此比於大木為小,故其下可息。

毛傳:“甘棠,杜也。”朱傳:“甘棠,杜棃也。白者為棠,赤者為杜。”

朱傳:“翦,翦其枝葉也。伐,伐其條榦也。”“毛傳:茇,草舍也”

朱傳:“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後人思其德,故愛其樹,而不忍傷也”。

第二章:蔽芾甘棠,勿剪勿败(bèi),召伯所憩(qì)。

朱傳:“賦也。敗,折。憩,息也。勿敗,則非特勿伐而已。愛之愈久而愈深也”。广雅:也。

第三章: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shuì)。

郑箋:“拜之言拔也。”勿败勿伐同义。

毛傳:“說,舍也。”

易中按:此甘棠也,原召伯聽男女之訟于下今舍毁,甘棠犹在焉

朱子《诗集传》云:“周公制礼作乐,于是取文王时诗分为二篇。其言文王之化者系之周公,以周公主内治故也。其言诸侯之国被文王之化者系之召公,以召公长诸侯故也。” 召伯聽男女之訟召伯聽男女之訟

船山“圣人尽心,而君子尽情。心统性情,而性为情节,君子之以节情者,文焉而已。文不足而后有法。……故善学《关雎》者,唯《鹊巢》乎?文以节情,而终不倚于法也。”

易中按:召伯聽男女之訟”即:调解召南区域里的人民有关夫妇之礼和男女之情的关系或矛盾,即家何以成立的基础问题。   诸侯之国被文王之化者系之召公文不足而后有法。……”《》九五:元吉。以中正也。大人听以大人之德感之而化,息夫妇之争而平其情,人心平则天下治。《甘棠》诗旨为:召伯聽男女之訟”实则辅佐文王之化也,正夫妇也,故后人美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