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麟之趾》大义指引
(2022-04-19 09:25:26)诗序:《毛诗序》:“《关雎》之应也,《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
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大义指引→
什么叫“应”?有“呼”,然后有“应”,有“后妃之德”,然后有“麒麟之至”。《关雎》的“后妃之德”是“本”是“始”,《麟之趾》的“麒麟之至”是“末”是“成”。“《关雎》之化”,也就是“后妃之德”的感化和教化作用。男子自我修养,然后成为君子;女子自我修养,然后成为淑女。君子、淑女,可以成为天下男女之表率。“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是“以德相配”。男女能够“以德相配”,然后能家庭和睦、安居乐业。国内之人,家家和睦,人人能安居乐业,然后能国泰民安。能够国泰民安,然后能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之世,也就是“天下大同”。“天下无犯非礼”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道德来行感化和教化,以礼义作为底线,人人知道耻于不善而且能向善行善。在此情况下,也就可以无诉讼之事,无犯法之人。即使是世道衰败情况下的君臣之子,也不会胡作非为、违背礼义。所谓“如《麟趾》之时”,就是说还能像《麟之趾》中所体现的那样保持“至仁”。
《孔丛子》曰:叔孙氏之车子鉏商樵於野而获麟焉。众莫之识。以为不祥。弃之五父之衢。冉有告曰:麇身而肉角。岂天之妖乎。夫子往观焉。泣曰:麟也。麟出而死。吾道穷矣。乃歌云:“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高亨认为《麟之趾》可能是孔子的《獲麟歌》,孔子把它附在《诗經·周南》之末。易中按:《獲麟歌》乃夫子悲意人生的自传也。于嗟麟兮!
第一章:麟之趾,振振公子,于(x)嗟麟兮。
【麟】
【趾,振振】毛傳:“興也。趾,足也。麟信而應禮。以足至者也。振振,信厚也。”朱傳:“趾,足也。麟之足,不踐生草,不履生蟲。振振仁厚貌”。
【于(x),嗟】毛傳:“于、嗟,歎辭。”孔疏:“此承上信厚,歎信厚也。”朱傳:“于,音吁”;“歎辭”。
朱傳:“文王、后妃德脩于身,而子孫宗族皆化於善,故詩人以《麟之趾》興公之子,言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文王、后妃仁厚,故其子亦仁厚。然言之不足,故又嗟歎之。”
易中按:【趾】此诗以“麟之趾”为题,是统贯全篇宗旨;第一章先讲“麟之趾”,从基础说起。麒麟是仁兽,其仁是天性之仁的自然显现。一个人的修养也不过是本善的人性的自然显现。立足于“仁”,然后能达于“至善”,这是“明明德”。
第二章:麟之定,振振公姓,于(x)嗟麟兮。
【定】毛傳:“定,題也。”
【公姓】毛傳:“公姓,公同姓”。朱傳:“公姓,公孫也。姓之為言生也”。
易中按:【定】“麟之定”,是指麒麟的额头。依据《连山易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中的“君象首”、“臣象股”、“民象体”三个卦象,意思是说,在人身之中,头部像天、像君,四肢像地、像臣,躯干像人、像民。因此,或许麟之额头象征着天道,君王能效法天道,才能得到天下人以及后人的景仰。
“定”这个字,上面的“宀”本来指房屋,也可以是指人的“心”;下面的部分是“正”字的变形,“正”字是“一”和“止”的合体,“一”是“道”之象,“止于一”便是“正”,这意味着心中要立足于道,行为举止遵循道,最终达到完全符合道。这里所强调的是行为举止遵循道,这是“亲民”、“仁民爱物”的过程。
第三章:麟之角(lù),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麟之角(lù)】毛傳:“麟角,所以表其德也。” 郑箋:“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陈第卷一:“角,音録”
孔疏: “有角,示有武。有肉,示不用。有武而不用,是其德也。”陸璣《疏》:“麟,麕身,牛尾,馬足,黄色,員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鐘呂,行中規矩,遊必擇地,詳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不羣居,不侣行,不入陷穽,不罹羅網。王者至仁則出。今并州界有麟,大小如鹿,非瑞應麟也。”
【公族】毛傳:“公族,公同祖也。”
易中按:【角】麒麟的角:其角只有一个,而且在头顶之上,因此,这个角应该象征着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大道。麟角虽尖,但其顶端是肉,可谓内刚而外柔,好比天圆地方。《春秋》的“大一统”便是君臣民皆效法天地之道,而且将天道、地道、人道以大道贯通在一起。
易中按:天下女子之道,因后妃之正而能正;天下男子之道,因天子之正而能正;天下之正,因家道之正而能正。这是“止于至善”的体现。
易中按:“公子”、“公姓“、“公族”:
此诗从公子说起,然后说到公姓,最后说到公族。这些好像都是指所谓的“贵族”,但是,我们要知道,经典当中所说的“贵族”,关键在于他们凭什么能够“贵”。德高才能从政,这样的人才是“可贵”的。如果无德,即使在君臣之位,也是“尸位素餐”,甚至“祸国殃民”。在这里,不是说天子、后妃自身的德行,而是说天子之子、天子的同姓、天子的同族之人的德行。经典之中所正面说到的言行,都是符合正道的,这与史部之书、子部之书、集部之书不同。
“振振”,是“信厚”的样子,即诚信、仁厚。诚是信之本,信是诚之末;如果不诚,仁义礼智都是虚伪;仁义礼智合于诚,然后能够有信。仁在人内心,须“自强不息”而能“至仁”;厚由内心显现于言行,须能“厚德载物”而能“敦厚”。天子之子为公子,天子的仁厚诚恳,使天子之子也因此而仁厚诚恳;天子的同姓为公姓,天子之子的仁厚诚恳也会使同姓之人亲睦,志同道合;天子之同祖为公族,天子的同姓能仁厚诚恳,一族之人才能深受感化。
《中庸》中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前王自正则足可令后世子孙、亲戚贤人景仰拥戴;后代子孙能继承父祖之志向和事业,足以使天下长久。君王有道,风化所及,必将人人不犯礼。后世子孙,维持王化,流风相传必能远。《大学》中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麟足仁信合于礼,天子之子亦诚厚,麒麟之德何辉煌!
麟额合于天之道,天子同姓亦诚厚,麒麟之德何辉煌!
麟角肉端合大道,天子同族亦诚厚,麒麟之德何辉煌!
全诗从“麟之趾”说起,而且以此为题,意味着对“天下太平”的渴望和赞叹。“天下太平”之道,在于效法天地之道,成就和完善人道。要成就和完善人道,则需要修身。修身,以“格致诚正”为序,将仁德落实于言行,显明于对他人则可谓身修,显明于家人则可谓家齐,显明于诸侯国则可谓国治,显明于天下则可谓天下平。天下平则麒麟等祥瑞之物自然显现身于人间。
易中按:《毛诗序》说得好,《麟之趾》,《关雎》之应也。这是说,《麟之趾》与《关雎》构成一个互相呼应的关系。“关雎”以正夫妇,夫妇正,则人伦备。夫妇是人伦之本。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一国之事,系于一人之本”。“麟之趾”则应教化行,人伦美厚如麟趾。关雎是因,麟之趾是果;关雎是始,麟之趾是末。如果说,不读《关雎》,不知自己是在向壁而立;那么,不读《麟之趾》一诗,则不知自己的脚如何踏上平地。
《周南》大义要解
《周南》皆美后妃之德(美后妃之德就是美文王之德)。《關雎》舉其全體而言也。
《葛覃》、《卷耳》言其志,行之在已。《樛木》、《螽斯》美其德,惠之及人,皆指其一事而言也。其辭雖主於后妃,然其實則皆所以著明文王身、脩、家齊之效也。“至於《桃夭》、《兔罝》、《芣苢》則家齊而國治之效。《漢廣》、《汝墳》則以南國之詩附焉,而見天下已有可平之漸矣。“若《麟之趾》,則又王者之瑞,有非人力所致,而自至者,故復以是終焉,而《序》者以為《關雎》之應也。“其所以至此,后妃之德固不為無所助矣,然妻道無成,則亦豈得而專之哉。今言詩者,或乃專美后妃而不本於文王,其亦誤矣。”
【周南】
关雎【后妃之德】 葛覃【后妃之本】
卷耳【后妃之志】 樛木【后妃逮下】
螽斯【后妃子孙众多】 桃夭【后妃之所致】
兎罝【后妃之化】 芣苢【后妃之羙】
汉广【德广所及】 汝坟【道化行】
麟之趾【关雎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