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日三餐(浦江话)

(2023-10-30 09:28:02)
标签:

浦江话

乡愁

一日三餐

分类: 生活品文

一日三餐

 浦江的老古话讲:撑死撑活一生世,就是为了“糊副口几”。讲直话,就是为了活命。那个时候的人不值钱,浦江话叫作“贱命”。这些年间日子好过了,不再为一日三餐担心啦,开始注重生活质量,从经常“饿肚皮”到整日“饱食鸪鸪”,从“开锅盖夺锅铲”到“食葛嘞都无经头”,从“肚皮食得滚圆”到“食营养餐和减肥餐”,有的人一餐只食一捞羹饭。前后一对比,真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哪个都想不到,现在的人不仅要食得少食得好,还要“管住嘴,迈开腿;多喝水,子午睡;没心肺,一百岁。”为的是多享几日福,多看看凡间,多过几年好日子。

日历翻到从前,有五六个小佬的人家,“口户”多,每一餐都要计算着过,但还是“青黄不接”,经常“上餐不接下餐”。我母亲说:“你的小叔叔小时候因为没有的食,饿得七死八活,眼睛乌花,饿昏在财主人家的门口头,就是靠人家的一碗‘麦切水’活过来。”隔壁同房头的小爷爷也讲过:“给我一碗白米饭食食,就是让我死也心甘。”这些故事讲给现在的小佬听,好比“浦江人讲大话”,一款“大头天话”。其的心内肯定是这式想的:“这些陈古千年的事干,都是‘乱头言’。”时代不同,已经没有道理讲了。网络上有句话危险的经典:“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不断地跟别人讲道理。”跟后辈人讲从前的事就是“对牛弹琴”、多些“舌唾屑”。

接下来,我来讲讲小时候的一日三餐。第一餐叫作“五更饭”。小时候的消化力强,眼睛一撑开来,还没有从床上滚下来就开始道了“肚饥死喂!饿昏头喂!”母亲笑着数落:“爷和娘天公没有发亮就爬起来,已经半日生活做下来了,也不知道帮爷和娘‘凑几’,生活不做就晓得‘胗’,一点不知数,读书读到屁股洞呐喂!”“骂肉”食多了,也懂得体谅爷和娘,割猪食、荷井水、浇水、饲猪食、揩桌顶、扫地,这些生活都做过。七点前,父亲挑着一担柴草、带着新鲜的菜蔬回家了,在门口头正忙着拍打身上的灰尘。母亲往镬孔里塞进最后一火铗“毛柴”后,往“妪褂”上掸掸“塕头”,从“镬灶下”起身,耳朵贴到锅盖上,只听到锅底传来的“叽呱叽呱”的声音,母亲透了一口气讲:“饭米‘生锅底’,饭收水啊,焖几就好。”。一会儿,揭开锅盖,热气碰天,粿簾上熯(han)着青菜、茄菜、金瓜,下面是一锅底的白米饭。镬边上烫着切过的一片片番薯和一个个洋芋。小时候日子难过,经常一半是白米饭、一半是番薯等粗粮,互相搭配着过日子。我顶欢喜冬天“落霜”过的青菜,熯过之后特别“软相”,拌上“生姜米”、大蒜屑和熬油,香喷喷,软忒忒,食起来特别的“下饭”。“箸划箸划”食过早饭,“口胡”一把撸,书包袋一甩,塞进几块番薯或者洋芋,蹿跌蹿跌去读书啦!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我的一二年级是在村祠堂上学。在戚村小学读书,午饭都是饭盒蒸蒸食的。在“平安张”城关区校读初中和中山中学读高中时,一日三餐食住在学堂。没有爷和娘当靠山,淘米、蒸饭、洗衣样、叠衣样,凡事都得靠自己。随着个头越来越长,饭量也越来越大。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刚好在砌新屋,泥水匠、石匠、木匠做的都是“着力生活”,这些“做手艺”的需要付“工钱”;亲戚朋友、邻舍隔壁的也好心来帮忙,管食管饭管烟管酒是必须的。这些真后生,饭量危险大。“食口”多起来,突然之间感觉到一亩三分地种出来的粮食不够食了。那些日子,母亲的面孔上一副心事蛮大的样子:“钞票花去像水淌去一式,办一款‘大事干’真的不容易啊!”父亲心情不好时烌着面孔讲:“家里开支大,手头钞票也用‘绝光’啦,米坛里的米食光了,这下好了,读书不好只好讨饭去啦!”唉,爷和娘“算筋算骨”,弄得我和姐姐蒸饭时也“扣斤扣数”,不敢多放一手把“生米”,也不敢放开肚皮食。配的菜呢,一罐腌菜食到头。天气热的时候,腌菜都上白毛呢。“口草”好的同学,大饭盒要食一斤生米。条件好的还有一个蒸菜的饭盒:田塍豆滚咸菜、腌肉蒸萝卜片、猪头肉蒸菜干。看到同学饭盒里的肉,像猫闻到腥气一式,眼睛孔浅,只好看看歇,口水吞吞歇。那个时候,顶想早点星期五、日日礼拜日,回到家改善一下伙食。想食好、想穿好,人之常情!

从前读书,除了暑假和寒假,上半年和下半年都有一个农忙假,一个割小麦,一个割双季稻。农忙抢收抢种的时候,力气大的男子和女客做田畈生活,老女客老骨头做镬头生活、明堂生活,整个村坊没有一个人“手别别起来、走路荡脚荡脚”的,都是老虎咬在脚后跟一式,走起路来“脚骨不踮地”,放个屁都没有功夫。虽然汗撸把撸把,腰膊酸得闷去,但是伙食天差地别。除了五更饭食得简单么,午饭和夜饭的菜蔬样数多,下锅的生米份量足,酒喝喝、肉配配、天谈谈,一瓶钓台啤酒或者梅城啤酒下肚,突然感觉到自己成了大人了。小后生再着力再辛苦,夜里一忽鼾,第二天力气又来了。

夏天日子长,又碰着农忙,体力消耗大,容易肚饥。所以,下午四点左右农村里还有个“四餐”。大概是排在早饭、中饭和夜饭三个正餐的后面,所以才叫四餐,用来稍微填填肚皮,忙里偷闲歇几。每当听到村广播响起《歌唱祖国》的声音,我就晓得四餐的时间到了。一般人家都是喝碗粥,解解乏,配的菜基本上是一盘自做的腌萝卜,还有冬瓜、金瓜、茄菜和长豆角。有时候,母亲会糊几个苋菜麦衣、苦麻麦衣,额外的时候也会煮几碗肉丝面,舀上生姜米、大蒜碎、葱和油壳(油渣)泡起来的油水,那个味道水啊,至今还有想头。

夜饭的时间要看不同的时节。农忙的时候,经常八点钟才开始生火做饭。歇空的时候,天空没有乌凝,女客精开始烧镬孔了,家家户户的烟囱开始飘出烟头,准备着当日的夜饭。小时候遇到天荒年头、收成不好,要么是日来“碗头碗脚”滚起来的杂饭(浦江土话:嗯嗷嗯嗷、豆腐杂饭。形容伙食不好,像猪食。)要么是母亲烧的是番薯饭、玉米糊,要么是咸菜麦切、苋菜麦切、苦麻洋芋麦切。我小时候的夜饭很少白米饭,一来“肉痛”米,二来呢农村里“搭掂”几个菜蔬不容易,也“心痛”油,过日子要“经济”点不能太浪费。就是烧白米饭,母亲经常只烧锅底的一小块白米饭,锅边烫着一圈洋芋、番薯和老金瓜。因为父亲是一家子的顶梁柱,牛筋耙力做生活,农村里做规矩,只能父亲食白米饭,我们小佬食粗粮。有时候心里也不服气,向母亲“摊苦”:食得像猪食一式,日日食番薯,夜夜翻清水,一么劲头也没有。母亲笑着说:“从前人还没有的食,肚皮不饿算好了,番薯‘补人’,食了肚皮像‘金黄殿’,不容易肚饥!你个‘书腐佬’不懂事。”当时,特别想吃白米饭,鱼冻、肉冻配配,一个个沸豆腐塞到口几里,整副口几油滑滑的,那才叫有味呢!

古话讲得好: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不过一榻之眠。生活啊!可有,可无;可去,可留。力所能及的努力,顺其自然的结果,取舍之间便是人生。(铁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借钞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