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摔倒后,我们如何应对?(亲子推荐)

(2009-01-20 08:25:01)
标签:

育儿

小米

摔倒

应对

分类: 米妈育儿经

   2009年1月20日  小米1岁2个月11天。 

 

    周末在家陪伴小米,可是却由于不慎,导致两天之内,米连摔了四跤,每次都是头重重地磕到了地上,尤其是前天(18日)晚上,九点左右连着摔了两次,一次是因为在帐篷里玩时滑到了,而偏偏我们把平时垫在帐篷下的地垫拿去洗了,米于是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另一次是米在走路时踩到了她的一个小玩具,脚下一滑,又四仰八叉地躺倒在了地上。这两次连着摔的够呛,米也哭得够呛,到后来我们才发现,米的后脑勺上已经肿了一个小包。我摸着这个小包,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悔痛。

         孩子摔倒后,我们如何应对?(亲子推荐)

    为了体会一下米摔到头时有多痛,我也试着坐在地垫上,然后往后倒去,当头磕到地板时,一阵眩晕——好痛啊!孩子摔倒后,我们如何应对?(亲子推荐)而我此时的身后还有地垫垫着,我倒下时,也还是稍稍控制了一下力道,不敢让头真的那么磕下去。想想米是在玩乐之中一头裁下的,而且都是直接磕在地板上,没有地垫垫着,该有多痛啊!难怪平时不爱哭的米,在这几次摔倒时,都是张大了嘴哭。而每次,我都是在她哭一会儿(一分钟还不到),就转移了她的注意力,让她不再哭了。因为总觉得磕这么一下应该没什么,哪家的孩子年少时不是磕磕碰碰地长大的呢?可是在自己也亲身体验之后,才真觉得,这么磕一下,真是痛啊,不仅时磕到时痛,随后还会眩晕好久,而我却总是很快速地把米给哄着不哭了,究竟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

 

    这天晚上,我们在米的后脑勺肿起的小包处涂了些猪油,又陪着米多玩了半个小时,意在观察她在摔倒之后有没什么异常状况,然后才给她脱了衣服,让她自行入睡。米睡着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头也一直眩晕着)。也想起以前曾经看到过的关于不同国家的妈妈对待孩子摔倒的处理办法: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十分独特而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打椅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或别的什么碰倒,孩子的妈妈(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很心疼地赶紧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一边安抚孩子,一边指着椅子说:都是“这个椅子”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打“这个椅子”给宝宝出气,于是妈妈就使劲地拍打“那把椅子”。

 

    同样地是绊倒,一个日本妈妈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当一个3岁的孩子在客厅走动的时候不小心被茶几碰倒,顿时大哭起来。那位日本妈妈听到儿子的哭声,就过来把他扶起,既没有安慰儿子,也没有拍打茶几,而是郑重其事地说:儿子,你再重新走一遍!于是那个哭泣的孩子就真的再走了一遍。结果儿子走第二遍时,没有碰到茶几。接下来,日本妈妈立刻对儿子说道:一个小孩会碰到茶几,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时候没有看着前面,第三是你走路的时候在想着别的东西。那么你刚才被茶几碰倒,是哪一种情况呢?

 

    而当宝宝摔倒时,一个美国妈妈是这样做的:一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带着一个小孩走在人行横道上,孩子看起来三四岁左右,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小孩突然摔了一跤,年轻的美国妈妈走到孩子身边,并没有弯下身子把儿子扶起,而是大声说了一句:卢迪,男子汉,站起来!然而,那个小孩子显然是摔疼了,不但没有从地上站起来,还开始哭了起来。没有想到,那个年轻的美国妈妈又对孩子说了一声:卢迪,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定会站起来!也许是妈妈的鼓励,那个孩子真的从摔倒的地方站了起来。年轻的美国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走到路边,然后蹲下身子,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又说:知道吗?卢迪,以后再摔倒,要学会自己站起来,你看你刚才的样子,像个咱们家的男子汉吗?你在家里不是说过,长大了要保护妈妈,你刚才那样子怎么保护妈妈呀?

 

    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这是美国人的处理办法;自己摔倒了,必须让大人扶起来,而且还要给予安慰,这是中国人的处理办法;自己摔倒了,大人帮着扶起来,但是要求重新再一遍,并了解为什么摔倒,这是日本人的处理办法。在我看过的文章中,几乎每一篇都是在责怪中国妈妈的处理办法太宠孩子,而且容易导致孩子很可能还会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因为孩子看到有错的是“椅子”,而不是他(她)。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法还很容易培养孩子推脱责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惯性思维。当他们慢慢长大,被人生路上的一些“沟沟坎坎”而“绊倒”的时候,也会养成找各种客观理由而不愿意自责自省的坏习惯。而美国和日本的孩子第一次摔倒以后,也还会摔第二次、第三次……当他以后再摔倒的时候,会接受上次的教训,要用自己的力量爬起来,要勇敢一些,要忍住痛,尽量不要哭,要接受教训,以后自己走路的时候必须看好了再迈步,这一次不小心,以后必须小心一些,争取不要被绊倒。

           孩子摔倒后,我们如何应对?(亲子推荐)

    我曾经很赞同美国妈妈的做法,就是在孩子摔倒时,鼓励他们不哭,自己站起来。所以每次米摔倒时,如果有哭,我就会问她“小老鼠摔倒以后说了什么呀?小老鼠说我不哭了不哭了,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小宝宝了”,这时米通常就会看着我,然后也用手挥一挥,表示不哭了不哭了。可是当我在试过自己也摔到地上时的那份疼痛,让我忍不住怀疑,在这么痛的情况下,不让孩子哭,真的好吗?

 

    回想起米摔倒的情况,通常米走路的时候摔倒,她都会用手去撑在地上,或是直接坐在地上,有时是趴在地上,只要不是很痛很痛,她都从来不哭,一般只会告诉我们,她“倒倒”了,而且一定要我们听到,她才会起来。大多数情况下,米会自己扶着墙或桌子、椅子或我们大人而爬起来,即使米周围没有东西可依靠,她也会爬到可以依靠的地方,然后再扶着站起来(米虽然走得已经很好了,可还是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一定要有哪怕比地面只高一点点的依靠物才能用手撑着站起来)。偶而看到我们在身边时,她会撒撒娇,坐着不动。我通常也都是鼓励她自己站起来,有时就帮着扶一把。只有在米真的摔得很痛时,她才会大哭,而通常这时候我们都是慌忙冲过去把她给抱起来,然后用上述小老鼠的方法或是直接转移注意力来哄她不哭。因为在我们的怀抱里,米通常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很快就不哭了。我就会逗她玩,而米外婆如果在,就真的会象上面所提到的中国妈妈采用的办法——“打椅子”。关于“打椅子”这点,我也不赞成,不过真的象文章中所说的,容易让孩子养成找各种客观理由而不愿意自责自省的坏习惯吗?我有些怀疑,但“打椅子”总归是不好的,倒是要让米外婆不能继续这样了。

 

    当我自己试过摔倒的疼痛后,我决定日后若米还是那样因为摔倒头磕地上或墙上而哭时,我还是会把她抱起来,让她在我怀里哭,不再轻易去阻止她的哭泣了,因为我知道,一旦米自己不疼了,她就不会再哭了。而在这之前,让她在妈妈的怀里哭一哭,真的会宠坏她吗?我觉得给她一些安慰,有何不可呢?何况在小家伙如此疼痛的情况下,你不是让她先平静下来,而是忙着跟她分析为什么摔倒,或要她别哭自己爬起来,别指望大人会帮你这类的,是不是会让小朋友的感情失去依靠呢?当然,在米哭过之后,平静下来了,我再告诉她为什么会摔倒,要如何才能避免摔倒。而在其他状况下的摔倒,只要米没哭,就说明她不痛,那就坚持让她自己爬起来。

 

    这是我在思考之后改变的一点处理米摔倒的方法,也想问问大家,当你的孩子摔倒了,你是抢着把他(她)扶起来,还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孩子摔倒后,我们如何应对?(亲子推荐)

 

感谢亲子推荐:

孩子摔倒后,我们如何应对?(亲子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