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五台山北麓岩山寺,赏金代壁画与彩塑

标签:
山西五台山岩山寺金代壁画季涛 |
分类: 艺术与欣赏 |
离开雁门关,一路向东大约行一百公里,就来到了繁峙县五台山北麓天岩村的金代寺庙岩山寺。岩山寺古名灵岩寺,也叫灵岩院,为五台山显通寺属院,这里是各方朝拜五台山必经之路。古时大同、浑源、京津、张家口及朔漠一代的佛教徒、信士如果要朝觐五台山进香,多要在岩山寺歇脚后再登山,故而岩山寺又被称为五台山北门。
岩山寺原有山门天王殿,中有南殿文殊殿,后有水陆正殿,左右有伽蓝和地藏二殿,两侧还有钟鼓楼。而天王殿在战争中损毁,水陆殿在文革中拆除,仅留台基。只有文殊殿,东西配殿和东侧钟楼依然完好。钟楼上有铁钟,下设门洞,如今为岩山寺的旁门。
根据岩山寺现存碑记,岩山寺金代时扩建的主要功德主是全县第一纳税大户,本村的厚氏家族。后来,厚家没落或迁移他处。到了明清两朝,维修重建主要功德主则是范家庞大家族。
1982年2月23日,岩山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岩山寺门前,见庙门紧闭,只好与一旁告示牌上留下的电话联系,得知当天有文物部门的摄影师在寺内拍照。经对方同意,我被允许进入庙内参观。
首先进入到岩山寺最为珍贵的文殊殿。文殊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歇山顶建筑。简板瓦覆盖。檐下施四铺作单昂斗栱,补间铺作用单材拱,有齐心斗,柱头铺作有的用插昂,有的用假昂。殿内采用移柱、减柱手法,前内柱只用两根,移在次间当中,后内柱则减去明间两根。这样,为殿内留出空间布置宽大的佛坛。大殿明间设板门,次间置直棂窗。
殿内佛坛较低,面积较大,占殿内面积的二分之一。佛坛正面以文殊菩萨为主尊,但菩萨已不在,仅有狮子尚存,两侧侍立菩萨、童子、金刚等塑像,背面倒坐水月观音,水月观音面额丰腴,神采俨然,衣带飘洒若乘风翩翩欲飞。殿内现存的6座彩塑均为金代遗存,其面相,服饰还承袭唐代遗风。
这些壁画中所表现的山水画为勾勒赋彩的青绿山水画。壁画中所表现的山水画,不是独立的山水画作品,依旧是为了衬托佛传、本生和经变故事主题,作为佛教故事画的背景而呈现的。画壁上的山水树石、川泽河原、远岫近岩、千丘万壑、碧海青烟、殿堂楼阁,有故事情节和人物穿插其中,彼此融为一体,近观是完整的人物故事画,远看又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金史和其它有关绘画的书上并没有关于作者王逵的记载,除岩山寺文殊殿壁画外,王逵也无其它可靠画迹存世。关于岩山寺壁画年代与作者的记录有两处,一是寺内有金代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灵岩院水陆记》石碑一通,在碑阴刻有“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同画人王道”题名,记载是年王逵画水陆殿壁画。二是文殊殿西壁墨书题记“……大定七年前二十八日画了灵岩院普画匠王逵年陆拾捌。并小起王辉、王琼、福喜、润喜”。墨书题记记述了布施人、画师姓名和完工年代,是断定该寺壁画年代的最可信依据,这是了解岩山寺壁画作者的仅有根据。
金代不专设置画院,但有画家为宫廷作画,和北宋设立画院相似,金代宫廷秘书监下设立书画局,在少府监下设有图画署。王逵在金大定七年68岁时画文殊殿壁画,其前正隆三年58岁时画过水陆殿壁画,出生应在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到1127年北宋灭亡,他入金时已经28岁了,所以他的学画阶段应在北宋末年,其画风形成和定型也应在这一时期。说明王逵是由北宋而入金的宫廷画家。从在正隆三年画水陆殿壁画自署为“御前承应画匠”,说明王逵曾在金朝中服过役。到金代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画文殊殿壁画时,于题记中不再写“御前承应”而只称画匠,说明那时已经退役。
殿内壁画画风精密不苟,沿着李思训父子宫廷画派一路而来,将青绿山水这种具有贵族兴味的绘画形式运用到壁画之中。北宋末期“院体”绘画对文殊殿壁画影响明显。同时又吸收了当时墨笔山水充满韵味的一些语汇,构成了略带疏淡画风的青绿山水绘画语言。王逵为金代宫廷画家,对宫廷生活及宫廷建筑也十分熟悉,精工的界画反映了宋金宫殿建筑的一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