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闲庭观玉
(2024-02-01 18:36:19)
标签:
良渚博物馆玉琮季涛 |
分类: 艺术与欣赏 |
看完良渚古城遗址,马上就来到东面几公里之外的良渚博物院。遗址及附近的地下出土的历史文物,都放在了这座博物院里。据介绍,截至到2019年,良渚博物院有藏品数量3266件/套,其中珍贵的文物有114件/套。
良渚博物院是由最初的良渚文化博物馆升格而成。1990年5月,良渚文化博物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1994年5月28日,余杭县撤县设区暨良渚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2008年9月,良渚文化博物馆更名为良渚博物院。2008年9月29日,良渚博物院对外开放。2017年8月,根据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最新考古成果,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升级。直到2018年6月良渚博物院再次重新对外开放。
博物院建筑整体坐落于湖上,我通过一座小桥从公园步入博物馆,在这个过程中,由远及近,于自然风景中感受建筑不同距离带来的如雕塑般的体量感。
进到馆内,其不同盒子形建筑体量之间都设计了采光内院,内院既起到了连接展厅的作用,又能够让参观者在参观中得到片刻的休憩。正是盒子间的错落与采光内院的布置,让参观者有了多种流线的选择。
博物院内分成了三个展厅。“水乡泽国”、“文明圣地”和“玉魂国魄”,主要展示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尝试去表现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来到第一展厅为“水乡泽国”。这里用大量图片和出土器物讲述了一个建立在湿地上王国的崛起与发展。七千年前太湖的形成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五千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种植水稻、养殖栽培,稻米是最重要的粮食,家猪是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在以良渚文化时期古老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画场景中,复原了当时的快轮制陶和先民纺织的生动场面。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时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石犁、石铲、石刀、破土器、石镰以及当时用来狩猎的石镞和捕鱼的网坠,其成套而制作精良的生产工具在同期的考古文化中是最复杂的,并处于领先地位。从中不难想象,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当滋润的,他们饭稻羹鱼、渔猎采集而怡然自得。高度发达的农业为分工明确、专门化的手工业部门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生了诸多的手工业生产门类,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展览中那典雅的黑陶、充满经纬之美的织物、神圣而精致的玉器、珍贵而艳丽的漆器以及发达的竹木器,都将让你领略良渚先民的独创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此外还出现了一套被视为原始文字的刻画符号系统。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良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来到第三展厅“玉魂国魄”。在灯光的映射下,展厅内的良渚玉器散发出独有的“鸡骨白”和“南瓜黄”色,触目所及,高低错落、形态各异,蔚为壮观。
展览介绍有良渚社会藏礼于玉的礼制。良渚时期,玉被赋予神圣的品格,展柜中良渚时期三大礼仪重器:玉琮、玉璧、玉钺尽显高贵与神圣,它们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灵物,是神圣的法器,也是维系社会等级与秩序的重要礼器,更是世俗权力的象征。良渚时期的用玉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良渚玉琮传播四方,延绵至今,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玉器中有一部分是重型礼器,有玉琮、玉璧和玉钺;另有一些主要为装饰用玉,有三叉型器、冠形器、璜、锥形器、带钩、镯、匙、匕、项饰及鸟、龟、鱼、蝉等动物饰件。
以下是几件镇馆的玉器。
瑶山玉琮。高4.4、射径7.5、孔径6.4厘米。有大块的红褐色瑕斑。中空矮柱状体,内孔壁略弧凸,外表呈弧边方形。4个角的凸块以转角为中轴,琢刻神兽纹。每个凸面仅刻一组纹饰。顶端饰2组弦纹带,象征羽冠,眼眶凸起呈椭圆形,两眼间有扇面形的额,鼻扁宽并前突。图纹左右下角均刻弧线,意为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