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2024-01-20 09:22:43)
标签:

甘肃

天水

麦积山

季涛

石窟

分类: 艺术与欣赏

位于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后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但大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当地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因此窟群被分成了东、西崖两个部分。如今的麦积山石窟在东崖保存有洞窟54个,西崖140个。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麦积山东崖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东崖37窟

麦积山石窟的进口在东崖,出口则靠近西崖。进入景区后,我开始沿楼梯和栈道一层层向上爬。边走边看,有的洞窟是开放的,大家可以仔细参观和拍照,有一些洞窟是锁着的,只能从金属纱窗的空隙里看一些端倪。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东崖35窟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东崖12窟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东崖27窟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东崖27窟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13窟“东崖大佛”的侧面。“东崖大佛”位于东崖的中部,据介绍是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为摩崖浅龛,立面近方形,高17米、宽约18米。为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这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仿佛以整座崖壁为佛龛,高高在上,气势宏伟,观照大千,俯视着前来朝圣的“芸芸众生”。据说石像原藏于石窟中,后来由于唐代地震,石窟外壁被震塌,于是才成了“露天大佛”。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13窟东崖大佛

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高15.7米。佛面形圆润饱满,螺纹低平肉髻,顶有肉髻珠。弯眉细长目,双眉间有白毫相,两眼下视,眼角上挑。高鼻阔口,下颌丰满。两耳紧贴后颊,短颈端肩,颈部阴刻三道蚕节纹。坦胸鼓腹,倚坐姿,双脚踩于仰莲台上。内着偏衫,外穿垂领式袈裟,服饰表面堆塑数道流畅舒展的衣纹线。双手已失,从残迹推测原左手抚左膝,右手齐胸,施无畏印和与愿印。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佛双膝以下部分泥皮全部剥落,石胎外露,岩层表面整齐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方形柱眼及部分残存木桩,可知此类大型佛像制作流程为先在崖面雕凿出大形,然后在石胎表面等距凿出大小、深浅不一的桩孔,插入缠有丝麻的木楔。然后再敷泥塑形,精雕细塑,最后加以妆彩。既能减轻塑像的重量,又可以增加强度和稳定性,充分彰显出古代雕塑家们高超娴熟的创作技艺水平。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13窟东崖大佛

佛左侧为文殊菩萨,高13米。束发高髻,头戴高花冠,宝缯自耳后垂至双肩。面容饱满圆润中透着一丝清秀,弯眉细长目,鼻梁直挺,双唇紧密,下颌丰满。短颈端肩,挺胸敛腹。身穿袒右偏衫,下著贴身长裙。帔帛横膝前一道后,搭肩绕臂,沿身体侧下垂至脚面。胸前缀饰一串联珠状璎珞,现多已残毁无存。左手自然下垂,微曲于膝前,执一净瓶。右手横置于胸前,持一莲叶及莲蕾,跣足立于仰莲台上,神态恬静。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第4窟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佛右侧为普贤菩萨,高13米,装束、神态等大致同左侧菩萨,左手上扬至颌下,掌心托一圆莲。胸前缀饰璎珞。体态挺拔之中略显敦厚,仍有北周造像之遗韵。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第4窟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第4窟

随后来到了第3窟。由东而西,上下两层造像整齐排列,外面都罩着密密的纱网,粗看各尊佛像形态相似,细看却又神情各异, 均结跏跌坐,造型敦厚清秀,栩栩如生。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第3窟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第9窟

麦积山位置最高的石窟是位于东崖的第4窟“上七佛阁”。这是一座大型庑殿顶崖阁建筑,始凿于北周,建在离地面约80米的峭壁上。因传说曾有天女在此散花,所以又称“散花楼”,是麦积山最宏伟壮观的石窟。洞窟全长31.4米,雕凿精致,窟顶下开出了一座七间佛龛殿,屋顶、鸱尾、梁柱、枓栱、平棊都有雕凿,现在顶部大部分已经垮塌了。每个佛龛中的主座上坐着一位主佛,两侧站立着弟子、菩萨数位,龛顶上绘满了彩色的壁画。七间佛龛中的七尊主佛皆是宝相庄严,面容慈悲,只是每尊佛像的发式、表情、手印、坐姿、袈裟各有不同。有个洞窟的门匾上写着“是无等等”4个大字,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一句佛门揭语。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第4窟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第4窟的龛内壁画
    崖阁两端各站立着一尊身高4.2米、造型夸张的金刚力士,骨骼健壮、肌肉突起、气势逼人、强悍无比,塑作技艺十分高超,是金刚力士之中的杰作。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第4窟的天王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第4窟有许多壁画遗存。自从北周开窟之后,历经隋、唐、宋、明诸朝代,皆有壁画留存,第4窟的壁画按照本窟建筑的构成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廊壁画,第二部分为后室7龛壁画。前廊壁画主要包括廊顶平棋顶内的壁画和前廊正壁上方的七幅大型“薄肉塑”壁画。廊顶壁画原有42块,因地震现仅存6块,皆有破损,因为廊顶壁画免于阳光照射以及雨水冲刷,故现存壁画色彩较为鲜艳,形象较为清楚。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4窟的“薄肉塑”壁画

前廊正壁上方即是“薄肉塑”壁画,前廊上方每个佛龛对应的壁面上,绘有七幅大型飞天壁画,每幅绘塑四身飞天,左右对称,呈梯形排列,合计28身。每幅壁画长2.90-3.50米不等,高1.50-1.80米不等。这七幅壁画因其绘塑结合的手法闻名于世,民国时期的中央勘察团最初将其命名为“薄肉塑”壁画,遂为世人所知并沿用其名。其飞天头面及肌肤可见部位皆用不足0.5厘米的细泥塑出,而飞天的衣饰及壁画中的其 它形象则全部彩绘而成。这七幅大型壁画原来皆采用薄肉塑的手法绘塑而成,但是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现今编号为第6、7龛上部的两幅壁画,其薄肉塑的部分已经脱落,但是痕迹宛然。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4窟门框上方的壁画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4窟的“薄肉塑壁画

这些北周时期创作的“薄肉塑”伎乐飞天壁画。人物面部、手、足等以浅浮塑形式表现,衣裙、飘带、乐器、香花等则绘制而成,将绘、塑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整幅壁画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独树一帜。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4窟的“薄肉塑”壁画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钻过第4窟左边的一个过洞就来到了第5窟,它位于东崖西侧最高处,上七佛阁左侧,建于隋代、初唐、经宋、明重修。俗称“牛儿堂”。这里的中龛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虽经后代重修,仍保持着随末到唐初的造像风格。中窟外两侧各开一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菩萨花萝高冠,面目端庄秀丽,胸部半袒、双臂外露、肌肤丰腴。但姿态服饰有别,体形微呈型扭动曲线,婀娜多姿,后人形象地称唐代的菩萨如宫娃,具有“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4窟到5窟间的过洞

中龛外右侧塑一天王像,身穿铠甲,两眼圆睁,神情威严,脚踩一卧的小牛犊背上,卧牛昂首屈膝,挣扎欲起,姿态极其生动。这就是《玉堂闲话》中所谓的“金蹄银角儿”。因此第5窟也被叫做“牛儿堂”。民间关于小牛的传说也十分动人。相传,牛儿堂的这尊天王,本该站在他脚下的莲台上。但在窟廊上静卧的小牛犊是一头神牛,它力大无比,要是吼叫一声,就会天崩地裂,山体倒塌,为众生常来无穷的灾难。牛犊的这种本性,引起天王的注意与提防。一天,天王发现牛犊伸长脖子,抖动四啼要耸起身来活动一番。天王生怕牛犊的这一举动会给众生降下大祸,为保住山体便纵身一跃,双脚稳稳踏在牛背之上,牛犊几番挣扎未能跃起,一场眼看要发生的灾难免除了。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脚踩小牛的天王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第5窟

第5窟的龛内壁画,全为明代重绘,仅龛外右侧上方留有初唐时期所绘“西方净土变”一块,并有女供养人及侍女数十身,身穿窄袖悬裳,长裙系颈。此外,在右侧身部一平棋中,正中画马一匹,四周有飞天围绕,又有流云,彩莲、佛珠衬托,可能为太子逾城的寓意之作,色彩艳丽,形象生动,亦为初唐时期代表作品之一。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5窟壁画"西方净土变"
游麦积山的东崖石窟

 5窟壁画"西方净土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