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麦积山,看一千多年前的石窟与造像

标签: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季涛 |
分类: 艺术与欣赏 |
麦积山位于甘肃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是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相对高差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农家麦垛,因此得名“麦积山”。
西崖

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莫高窟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更像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东崖9窟
山上俯瞰
121窟的“窃窃私语”
123窟的“童女”
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槃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 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
东崖4窟天王
第74、78窟为麦积山最早的洞窟,多认为开凿于后秦(或西秦),或认为凿于北魏文成帝复法之后。为平面方形平拱敞口大龛,窟内凿“凹”字形高坛基。两窟形制、规格均相同。三壁塑三佛,为三世佛题材。佛像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高鼻薄唇,躯体伟岸,著通肩或半披肩袈裟,为早期佛教艺术风格。窟内壁画大部分已脱落,内容难以辨认。74窟内现存壁画两层,底层已模糊不清,上层仅存佛两侧所绘飞天数身。
麦积山最早的78窟主佛
隋唐时期洞窟由于地震塌毁保留甚少,以第5窟(牛儿堂)为代表。该窟外壁壁面上成排的供养人壁画是研究唐代服饰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宋代在麦积山的开窟甚少,但对许多早期造像进行了重修。第165窟的宋代重塑观音菩萨像及供养人像具有较高的水平,反映了宋代造像世俗化的特点。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和佛教文化史。因此,麦积山成为了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敦煌、龙门、云冈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2014年6月22日,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瑞应寺
抬头望去,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十分惊险陡峻,形成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麦积山在周围群山映衬下一峰独立,窟龛绝大多数开凿在高20-80米、宽约200米的悬崖峭壁上,洞窟之间依靠悬空栈道相连,最高位置有十二层之多,故民间有“十二龛架”之说。在古代石窟的营造工程中,麦积山石窟是最为艰险的一处,形成了一处洞窟绝壁开凿、栈道凌空飞架的奇绝景观。石窟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葱郁,山岚缭绕、烟雨蒙蒙,麦积奇峰时隐时现,呈现出 “麦积烟雨”之秦州八景。
沿着凌空栈道爬上山来,洞窟之间全靠崖面上的凌空栈道相通。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我不禁感到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东崖4窟
麦积山石窟的仿木崖阁建筑最具特色,雄浑壮丽,现存9座,开凿时代从北魏至初唐。其中北周时期开凿的第4窟,又称“散花楼”和“上七佛阁”,七间八柱,单檐庑殿顶,前廊后室。通高16米,面阔31米,进深8米,后室并列开凿七个装饰华丽的帐形大龛。这是中国古代在山崖间开凿体量最大的仿木结构殿堂,雕凿精工,气势宏伟。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西崖
麦积山的石窟造像多以泥塑为主,历代连续不断,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造像体量高大者有十余米,如第13、98窟摩崖大佛;体量小者仅十多厘米。许多造像形神兼备,有极高审美价值,如第78窟主尊坐佛魁梧强健,第44窟坐佛慈悲宽悯,第133窟9号龛小沙弥笑意盈盈等,充分体现了麦积山石窟造像浓厚的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