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有些冤枉了“一口价”,出“一口价”并不一定作假,竞价技巧上“高价止刹”也常用来震慑其他出价者,但艺术品拍卖场确实有许多轻松举牌的“一口价”是值得怀疑的!转载该文如下:
在艺术品拍卖场上,关于金钱数字的概念容易让人麻木,但100万起拍的东西,一口价叫到1000万甚至更高,这种现象难免引人怀疑:佣金的上调,每一口价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相信每一位买家都会格外慎重。因此业内人士指出:数百万元起拍的东西,旋即就能叫价一亿,环节是否掺假值得怀疑。
【谁花钱如流水】
一件艺术品的成交从底价、起拍价到落槌价和成交价,都是不同的,成交价就是加上支付给拍卖行的佣金之后的总和,其佣金比例约为10%至12%,基数越大所支付的金额就越高。因此,许多买家在拍场举牌竞价时总显得很犹豫,这就是再考虑其最终价格是否超出预期。
但是近年来总能见到一些花钱如流水的现象,举例言之,一件800万起拍的艺术品,几个回合下来身价已经到了5000万,突然场上冒出一口价格:一个亿,从5000万到1个亿,就在几秒钟之间,谁愿意多花钱买东西呢?如何解读这种现象呢?
【价格作局】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不能肯定这种行为是假,但其确是值得质疑的事。任何人的钱都不是风刮来的,都属血汗钱,因此在花费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如果是投资更得谨慎,谁都想花小的投资换取大的收益,操作者需要为幕后的金主也就是投资人负责。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种说法是拍卖行与买家共同价格作局:一些拍卖行为了博取更高的成交价,而事前将艺术品已经议价给了买家,买家须配合拍卖行,帮助拍卖行创造纪录。尽管喊得再高,真实成交价是不变的,幕后的一些条件促使买家愿意配合。
另一种说法是卖方托场,对于那些肯定能够拍出的珍品,委托人为了卖得更好,不惜雇用一些“托儿”在托场子,不时地加一口价格,屡屡出手逐渐将价格托高,从而博得更多利益。
对第一种的说法,业内人士称:多数体现在大价位的艺术品;而第二种则在中档价位的艺术品,以当代艺术家居多,有时艺术家不会出面,其幕后的利益链条全面打理,比如画廊、代理人等。
【数字用途】
价格高报作用很大,至少可以使其在国内的拍卖行排名中座次前移,此外也能引起媒体的重视,等于为自己做了一个广告,而且是免费的。此外,对于卖家也能起到吸引作用,可以告诉卖家:此类作品在我这里能卖高价,我有优秀的大卖家。这相当于为下一步征集工作再做宣传。
因为纳税机制并不与成交价、落槌价挂钩,其间还有一个“真实付款”及“交割”环节,没有任何风险和额外支出,因此这也是许多企业敢为的原因。
【自律效果】
解决这类问题,单独依靠行业自律是没有作用的,因为这种不耻之事本不该有之,自律的约束显然是没什么作用。与其去呼吁其自律,还不如他律有效。如果纳税的方式改变一下:依照一定时间内按照流水金额去征收,相信没有这么多数字了。一个月内是否完成交割是你企业的事情,既然你公开的数字,那就应该在一定时间内缴税。
这事也得提醒相关媒体,如果都不关心成交价,不去报道,这一面对公众的传播途径被切断,这类问题也许能得到一定缓解。
加载中,请稍候......